突兀何来海晏楼?
思量社饭阅三秋。
几回阁笔终留谶,更望桥山涕不收。

陈宝琛的《瀛台侍直七月至九月得十六首》是一首表达对国家兴衰与个人命运感慨的诗作。下面,将逐句进行详细的解析:

  1. 突兀何来海晏楼
  • “突兀”意味着突然而高峻,形容某物突然出现或出现得非常突兀;“何来”则是对某物的来历提出疑问,表达一种惊讶或不解;“海晏楼”可能是指一个宏伟的建筑或是象征性的存在,代表着某种政治、军事上的高峰或成就。
  1. 思量社饭阅三秋
  • “思量”通常表示思考或回忆,这里可能指的是诗人在思考过去的经历或历史事件;“社饭”可能指的是古代的一种祭祀仪式中的供品,也可能是指一种特定的饮食;“阅三秋”则表达了长时间的沉思或回忆,暗示诗人对这些经历或事物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1. 几回阁笔终留谶
  • “阁笔”通常指的是停止书写,可能是由于某种原因或情境;“终留谶”可能意味着某种预言或预示一直伴随着诗人,成为他创作的一部分;“更望桥山涕不收”中的“桥山”可能指的是传说中的黄帝陵寝,而“涕不收”则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的哀思和不舍。
  1. 惆怅桥山涕不收
  • “惆怅”是一种情感状态,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忧郁和失落;“桥山”同样是一个地理和文化的象征,代表了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和英雄事迹;“涕不收”则强调了诗人对过去的记忆和情感的持久,即使时间流逝,那些情感和记忆依然深刻地烙印在他的心中。

这首诗不仅是对历史事件的回顾,也是对个人命运和国家兴衰的深刻思考。通过对历史的反思,诗人表达了对未来的担忧和对过去的怀念,同时也揭示了他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心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思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