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崇文节公手钞律赋

阖门节烈可胜哀,棘院芸厅首重回。
留得平原干禄帖,未随忠骨作坑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题崇文节公手钞律赋》是近现代诗人陈宝琛创作的一首古诗,表达了作者对真儒精神的推崇以及对清正廉洁的赞美。陈宝琛在诗中不仅描绘了节烈之家的哀痛,也展现了其对于文人应具备的道德修养和时代风骨的理解与追求。

陈宝琛,作为清代后期的诗人,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文学视角,为后世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学遗产。他的作品不仅仅是诗歌,更是对当时社会风貌的深刻反映和对人性、道德的探讨。陈宝琛在《题崇文节公手钞律赋》中,通过“阖门节烈可胜哀,棘院芸厅首重回。留得平原干禄帖,未随忠骨作坑灰”等诗句,传达出一种对于忠诚、节义和清白的追求。这种追求不仅是个人的品德体现,也是一种对社会的责任和担当,体现了陈宝琛对于传统儒家文化理念的坚守和发扬。

在这首诗中,陈宝琛通过对节烈之家的描述,反映了当时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种道德风尚。他以“此亦平生心学验”来表达自己的文学观点,认为真正的学者应该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刚健的性格。这一观点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它倡导了一种正直的人生态度和行为准则,对于提升社会的整体道德水平具有积极意义。

除了对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视,陈宝琛在这首诗中还体现了对时代风气的关注。“笔端敬肆系时风”表明了他希望文人能够用自己的笔触影响时代,引领社会风尚。这种对于时代责任感的强调,不仅体现了陈宝琛的个人修养,也是他作为一名知识分子的社会使命。

陈宝琛的《题崇文节公手钞律赋》不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一份历史的见证和文化的传承。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陈宝琛的思想境界和文学成就,以及他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同时,这首诗对于研究清代晚期的文学发展及社会思想变迁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