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复儿游学日本

我生三岁便随宦,龆龀已行天下半。
廿龄偕计始离亲,今汝速游未及冠。
寻常不违阿母膝,负笈城南梦辄唤。
临行欲语泪满衣,触我春晖肠寸断。
桑蓬有志例割慈,海市神山更壮观。
古书新法泱泱风,今日一家孰胡汉?
生成世好不挂眼,言大学疏是吾患。
出门攻错慎自求,开卷精华要常玩。
生迟敢望汝成速,及我两人犹老健。
荔支熟时海不波,准备年年刮目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儿游学日本》是诗人陈宝琛的诗作。这首诗作创作于清光绪年间,反映了陈宝琛对儿子赴日求学的关切与期望。陈宝琛,字伯潜,福建闽县人,清代诗人,中举后曾来台,并担任多个朝廷要职,包括江西学政、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等。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的内容和背景:

  1. 诗歌原文
  • “我生三岁便随宦,龆龀已行天下半”:此句表达了诗人从小跟随父亲宦游的经历,展现了他早年的游历和成长经历。
  • “廿龄偕计始离亲,今汝速游未及冠”:此处提到二十岁时才开始离开亲人前往日本学习,说明当时的教育环境可能较为宽松,使得年轻人有机会追求更广泛的知识。
  • “寻常不违阿母膝,负笈城南梦辄唤”:这描述了在离家前,诗人与母亲依依不舍的情景。同时,诗人还回忆起童年时期的读书生活,如梦似幻地回忆着在城南读书的日子。
  • “临行欲语泪满衣,触我春晖肠寸断”:诗人表达了对儿子临行时的不舍和哀伤,眼泪沾湿了衣裳,内心的痛苦如同被春天温暖的阳光刺痛。
  • “桑蓬有志例割慈,海市神山更壮观”:这里的“桑蓬”和“海市”暗喻着对儿子未来的期盼,以及对于世界广阔知识的渴望。
  • “古书新法泱泱风,今日一家孰胡汉?”:诗人通过对古与今的对比,表达了对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视以及对国家未来的关注。
  1. 诗歌背景
  • 该诗作的创作时间大约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当时中国正处在一个社会转型期,对外交流逐渐增多,同时也面临着西方文化的冲击。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文人开始思考如何将传统学问与现代教育相结合,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
  • 陈宝琛作为一位进士出身的官员,他的文学创作往往反映了他对国家大事的关注和个人情感的流露。在这首诗中,他不仅表达了对儿子留学日本的祝福,也透露出自己对国家未来的期望。

《送儿游学日本》是一首充满深情与哲理的诗作,它不仅记录了作者个人的情感历程,也折射出了那个时期中国社会的变迁和知识分子的思考。这首诗不仅是对儿子游学的祝福,也是对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的深刻反思,值得读者细细品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