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房观穫示轩举

慰情涉林坰,乘霁得观穫。
人烟广莫野,十数即墟落。
黄云错蒲苇,弥望际丛薄。
沮洳自古然,潴防恃力作。
物穷例返本,敦俗孰农若?
耘耔以俟天,操蹄愿已约。
营田有遗迹,稍稍事芟斫。
犹似陶江佃,羡君好腰脚。
平生习畴垄,老顾无住著。
休日亦自难,相从一宿乐。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鹅房观穫示轩举》是清末近现代初诗人陈宝琛的作品,属于古诗。以下是对这首诗及其相关内容的详细介绍:

  1. 作品背景与作者介绍
  • 作者简介:陈宝琛(1836年—1907年),字伯潜,号石遗,晚号石遗老人,江西新建人,清代著名诗人、文学家和书法家。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诗人,还是一位书法大家,其作品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 创作时期:据历史记载,这首诗创作于清末近现代初期,这一时期社会动荡,文人墨客多关注国家命运与社会现实,陈宝琛亦是如此。他的诗歌往往流露出深沉的历史意识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1. 诗歌原文及翻译
  • 原文:慰情涉林坰,乘霁得观穫。
  • 译文:在林间小憩,趁着雨后初晴欣赏收获的喜悦。
  1. 诗歌内容解析
  • 自然描写:诗中通过“慰情涉林坰,乘霁得观穫”表达了诗人在自然中的宁静与满足。雨后的景色清新,使得诗人得以在自然中寻找心灵的慰藉,同时观赏到秋天的收获,体现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美好期待。
  • 社会意蕴:从诗中可以感受到一种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生活态度。诗人在描绘自然的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对于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1. 文化意义与影响
  • 文学价值:陈宝琛的这首《鹅房观穫示轩举》以其精炼的语言和深邃的情感,展现了诗人独特的艺术风格。作为清代诗词的代表作之一,它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 历史地位:在文学史上,陈宝琛的这首《鹅房观穫示轩举》因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社会责任感,被后人广泛传颂和研究。它不仅反映了诗人个人的审美情趣,也折射出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文化特点。

通过对《鹅房观穫示轩举》的介绍,可以看到陈宝琛作为一位文学巨匠的独特魅力以及他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这首诗不仅展示了陈宝琛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敏锐的历史意识,也体现了他对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思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