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楼令中秋莹园待月

丛薄易黄昏。众星檐际繁。好山河、生怕墓蟆吞。七宝催修成也未,一年事,彀销魂。
秋色正平分。天风吹海云。甚仙人、擎出金盆。只要高寒挨得过,怎秋月,不如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南楼令·中秋莹园待月》是陈宝琛创作的一首词。 这首词通过描绘中秋之夜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以下是对该首词的详细介绍:

  1. 创作背景
  • 作者简介:陈宝琛(1848—1935),字伯潜,号陶庵、听水老人,福建闽县(今福州市)人。他是晚清时期的著名诗人和文学家,尤以词学造诣深厚而著称。
  • 词作内容:《南楼令·中秋莹园待月》是陈宝琛在中秋佳节时所作,表达了他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及对人生的感慨。
  1. 词作原文
  • 丛薄易黄昏。众星檐际繁。好山河、生怕墓蟆吞。七宝催修成也未,一年事,彀销魂。
  • 秋色正平分。天风吹海云。甚仙人、擎出金盆。只要高寒挨得过,怎秋月,不如春。
  1. 词作赏析
  • 通过对“秋”与“春”的对比,词人传达了生命的无常和岁月更迭的主题。秋月虽美,但不及春光明媚,暗示了人生的短暂和美好时光的珍贵。这种表达方式体现了词人的深刻感悟和对人生真谛的追求。
  • 在词中,陈宝琛巧妙地运用了天文元素和神话传说中的形象,如“墓蟆吞”和“擎出金盆”,增添了作品的神秘色彩和艺术魅力。这些元素不仅美化了词句,也让读者在欣赏的同时,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 整首词语言简练而富有韵味,通过对月亮、星辰等自然景象的描绘,展现了词人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同时,词中透露出的深沉哲思和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也使得这首词不仅是一幅美丽的画卷,更是一篇充满哲理的佳作。

《南楼令·中秋莹园待月》不仅是陈宝琛诗词创作的佳作,也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瑰宝。通过对其创作背景、原文及赏析的介绍,可以更好地理解这首词的艺术魅力和深远意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