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寺闲寻得,篱疏竹数竿。
僧偏渡江早,客正入山难。
土锉烟初断,香台影自寒。
皈依何日是,愁思又无端。
步自杏花村遵湖堤过钟楼至上蓝寺同王尊素程鸣玉访坚忍拙生二开士不值归路得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步自杏花村遵湖堤过钟楼至上蓝寺同王尊素程鸣玉访坚忍拙生二开士不值归路得诗》是北宋文学家苏东坡的一首诗。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上蓝寺与两位僧人见面的情景,表达了对这两位僧人的尊敬和敬仰之情。
苏东坡通过描述自己在上蓝寺的经历,展示了他对佛教文化的理解和尊重。他在诗中写到:“步自杏花村遵湖堤过钟楼至上蓝寺”,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自己行走的道路以及所经过地点的熟悉程度,同时也暗示了他的内心对于这次会面的重视。
苏东坡又提到了两位与他一同前来拜访的僧人:“同王尊素程鸣玉访坚忍拙生二开士”。在这里,他提到了两位僧人的名字,分别是王尊素、程鸣玉、坚忍拙生和二开士。这些名字可能代表了他们在佛教中的某种地位或成就,也显示了苏东坡与他们的友好关系。
苏东坡在诗中表达了对这两位僧人的敬仰之情:“不值归路得诗”。“不值”一词在这里可以理解为“未能见到”、“未得相见”的意思,而“归路得诗”则意味着诗人在归途中得到了两位僧人的诗歌。这表明,尽管他们未能相见,但诗人仍然能够从他们的诗歌中感受到他们的智慧和才能。
《步自杏花村遵湖堤过钟楼至上蓝寺同王尊素程鸣玉访坚忍拙生二开士不值归路得诗》这首诗生动地展现了苏东坡与两位僧人的关系,以及他对这两位僧人的尊敬和敬仰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