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寺闲寻得,篱疏竹数竿。
僧偏渡江早,客正入山难。
土锉烟初断,香台影自寒。
皈依何日是,愁思又无端。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题蓝田烟雨画》。全诗如下:
步自杏花村遵湖堤过钟楼至上蓝寺同王尊素程鸣玉访坚忍拙生二开士不值归路得诗
古寺闲寻得,篱疏竹数竿。
僧偏渡江早,客正入山难。
土锉烟初断,香台影自寒。
皈依何日是,愁思又无端。
注释:
①杏花村:地名,位于长安附近。②上蓝寺:位于长安附近的一座寺庙。③王尊素、程鸣玉:都是唐朝人,与王昌龄交好。④坚忍拙生:即坚忍禅师,是王昌龄的朋友。⑤二开士:指王昌龄和程鸣玉两位文人。⑥皈依:指归依佛教。⑦愁思:指内心的忧虑和苦闷。 赏析:
王昌龄是唐朝的一位著名诗人,其诗歌风格豪迈奔放,善于描绘景物,抒发情感。他的这首《题蓝田烟雨画》就是一首描绘景色的诗篇。
诗的第一句“步自杏花村遵湖堤过钟楼至上蓝寺”,描述了诗人从一个地方出发,经过一些地方到达目的地的过程。这里提到的“杏花村”和“湖堤”都是具体的地名,而“钟楼”则是一个重要的建筑,可能是一个寺庙或者教堂之类的地方。
第二句“同王尊素程鸣玉访坚忍拙生二开士不值回路得诗”,描述了诗人在访问两位朋友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位禅师。这里的“坚忍拙生”和“二开士”都是对这位禅师的称呼。
第三到第六句进一步描绘了诗人在访问过程中的感受。“篱疏竹数竿”描述的是寺庙周围的环境,“僧偏渡江早,客正入山难”则表达了游客的心情和困境。最后两句“土锉烟初断,香台影自寒”和“皈依何日是,愁思又无端”则反映了诗人的内心世界,既有对佛法的向往,又有深深的愁思。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面,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