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迷怀

平生论史眉飞扬,独喜汉吏称循良。头会箕敛谁作俑,既雨犹欲烹宏羊。
尤而效之罪又甚,咄咄毋乃丧心狂。亟思投劾遂初志,畏此谴怒中彷徨。
吁嗟乎!疮痍未复事供亿,三郊三遂需刍粮。暂累吾民岂得已,所惭从政非管商。
闾阎膏血长官泪,慎勿攫取充贪囊。宽之一分亦元气,愿揭斯语悬堂皇。
碧天浩浩明月午,独对官阁焚心香。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秋夜迷怀》是清代诗人郭柏荫所作的一首诗作,内容涉及对时政的深刻反思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及其背后的历史与文化背景:

  1. 作者简介
  • 郭柏荫:字远堂,福建侯官人,道光十二年进士,曾历任编修、郎中等职。他的一生颇为波折,曾参与镇压地方会党,后因疾病辞官归隐。
  1. 作品原文
  • 原文:“平生论史眉飞扬,独喜汉吏称循良。头会箕敛谁作俑,既雨犹欲烹宏羊。尤而效之罪又甚,咄咄毋乃丧心狂。亟思投劾遂初志,畏此谴怒中徬徨。”
  • 译文:郭柏荫在诗中写道,他喜欢研究历史,对于汉代官吏的循良之治感到骄傲。但他也指出了当时官员们贪腐的严重性,甚至有人在雨天仍想烹煮大型羊只,这种行为更是令人发指。他迫切希望能够摆脱这种困境,回归最初的理想。
  1. 创作背景
  • 社会背景:郭柏荫生活在清朝中期,这个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官场腐败,民间疾苦。他在诗中表达了对于当时政治现状的不满和担忧。
  • 个人经历:郭柏荫曾担任过官职,但后来因病辞职。他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充满了挑战和磨难。这使得他的作品中蕴含了深深的忧国忧民的情感。
  1. 作品鉴赏
  • 思想深度:《秋夜迷怀》不仅仅是一篇反映现实的作品,更体现了作者深沉的政治责任感和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
  • 艺术形式:诗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如“头会箕敛谁作俑”、“既雨犹欲烹宏羊”等,使得诗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1. 名家点评
  • 胡适:胡适在其著作中提到,郭柏荫的诗作虽然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问题,但在表达方式上过于直白,缺乏更多的艺术处理。他认为郭柏荫的诗作更多的是政治讽刺,而非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创作。
  1. 相关轶事
  • 郭柏荫的辞官原因:郭柏荫在诗中多次提到自己因病辞官,但实际上他是因为不堪忍受官场的黑暗和腐败,以及与上司的矛盾冲突,最终选择离开了这个让他身心俱疲的环境。
  1. 作品赏析
  • 主题思想:郭柏荫在诗中不仅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同时也展现了自己对于国家和民族前途的深深忧虑。他的诗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个人色彩,是中国古典诗歌宝库中的瑰宝。

《秋夜迷怀》作为郭柏荫的代表作品之一,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精湛的艺术表现力,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重要篇章。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不仅可以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还可以深入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独特魅力和历史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