匿迹文身学楚狂,飘零故国望斜阳。
东平百世思风度,北地千秋有耿光。
遗恨难消银海怒,幽魂悽切玉蟾凉。
荒坟草绿眠狐兔,寒雨清明堪断肠。
挽宁靖王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挽宁靖王诗》是清代诗人陈元图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不仅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造诣,同时也反映了清朝中叶社会的历史背景和人文情怀。下面将深入探讨这首诗:
作者简介:陈元图,生于清康熙年间的浙江会稽人。他生活在一个动荡而富有变革的时代,这样的历史环境对他的诗歌创作无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诗歌原文:《挽宁靖王诗》原文如下:“匿迹文身学楚狂,飘零故国望斜阳。东平百世思风度,北地千秋有耿光。遗恨难消银海怒,幽魂悽切玉蟾凉。荒坟草绿眠狐兔,寒雨清明堪。”。
诗歌赏析:《挽宁靖王诗》在情感表达方面显得深沉而有力。通过“匿迹文身学楚狂”与“飘零故国望斜阳”两句,诗人展现了宁靖王遗民的身份特征及其对故土的眷恋之情。“东平百世思风度”则表达了对宁靖王昔日风采的怀念;“北地千秋有耿光”意味着即便在遥远的北方,宁靖王的精神也依旧照耀着后人。
艺术手法:在这首诗中,诗人采用了典型的七言律诗形式,通过严谨的结构布局和精致的对仗技巧,展现了古典诗词的审美特点。例如,“遗恨难消银海怒”与“幽魂悽切玉蟾凉”两句中的用词选择都极富画面感,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歌所传达的情感深度和历史氛围。
《挽宁靖王诗》不仅是陈元图个人文学成就的体现,也是清代社会文化风貌的一个重要窗口。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不仅可以领略到诗人深邃的情感世界和精湛的文学技艺,还能进一步理解清代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