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申1860下第后入内阁供职

五旬始得到京华,悔作多时井底蛙。
薄命莫攀红杏朵,厚颜且对紫薇花。
身陪枢要貂毫润,手录纶音凤尾斜。
入直玉堂严肃甚,隔墙便是帝王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庚申下第后入内阁供职》是一首清代诗人陈维英创作的七言律诗。下面将详细解析这首诗的内容和背景,以期更好地理解其文化与艺术价值。

从诗歌本身来看,《庚申下第后入内阁供职》是陈维英在戊申年(1860年)科举不中之后的作品。通过这首诗,陈维英表达了自己对官场生活的感受以及对过去岁月的回忆。诗歌中“五旬始得到京华”表明他历经半世才最终获得进京的机会。“悔作多时井底蛙”则反映了他对于未能实现理想抱负的遗憾,以及对自己处境的自嘲。这种复杂的心境不仅揭示了个人的心理变化,而且折射出当时社会背景下文人的心态。

诗歌中的意象丰富而深刻,如“薄命莫攀红杏朵”暗示了作者对于权力和地位的追求可能带来的不幸;“厚颜且对紫薇花”则表现了一种无奈的乐观态度,即即便身居高位也要保持谦逊。这些意象不仅仅是对个人境遇的写照,更深层次地反映了作者对于人生和社会的认知与感悟。

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了解到清代官场的一些具体情况。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科举出身的知识分子通常需要进入政府机关工作,才能获得政治上的稳定和发展。陈维英的经历正是那个时代许多读书人的真实写照。他通过自己的诗歌反映了这一群体的共同心路历程,同时也展现了他们的文学才能和情感表达能力。

了解这首诗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也非常重要。陈维英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清朝晚期的社会转型期伴随着各种社会矛盾和阶级冲突。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文人的生活状态和思想观念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通过文学作品来反映这些变化,不仅是对过去的回顾,也是对未来的思考。

《庚申下第后入内阁供职》不仅是陈维英个人的抒情之作,更是那个时代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通过诗人的个人经历和内心世界,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状况和文人的生存状态。因此,这首诗不仅是文学上的成就,也是历史和文化研究的重要资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