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城延古寺,细岸夹春塘。
寂寂落暝翠,幽幽闻野香。
花深垂钓客,竹罨浣衣娘。
趺坐少言说,吾师斋磬凉。
圆通阁寺门即目
介绍
《圆通阁寺门即目》是清代诗人陈维崧创作的一首诗,全诗如下:残城延古寺,细岸夹春塘。寂寂落暝翠,幽幽闻野香。花深垂钓客,竹罨浣衣娘。趺坐少言说,吾师斋磬凉。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古代寺庙的宁静与美丽,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从诗歌的结构和内容来看,《圆通阁寺门即目》以“残城延古寺”开篇,描绘了一幅古寺残破但依旧屹立的画面,为读者营造出一种历史沧桑感。紧接着,诗人用“细岸夹春塘”进一步勾勒出春日里寺庙周围的自然风光,给人以宁静致远的感觉。接下来三句“寂寂落暝翠,幽幽闻野香”则通过描绘暮色中的寺庙和四周自然景色,营造出一种幽静、淡泊的氛围。最后两句“花深垂钓客,竹罨浣衣娘”,则是诗人在描写寺庙内外的人物活动,通过垂钓和浣衣两个场景,展现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宁静的心态。而“趺坐少言说,吾师斋磬凉”则通过诗人自身的体验,表达了对佛学思想的理解和追求。
从艺术手法上来看,《圆通阁寺门即目》采用了白描的手法,通过对景物的直接描绘,使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诗人所要传达的意境。同时,诗人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如将寺庙比作“残城”,将垂钓客和浣衣娘比作“花深”和“竹罨”,使得整首诗更加生动有趣。此外,诗人还巧妙地使用了视觉和听觉的双重感官体验,如“落暝翠”和“幽幽闻野香”,不仅让读者能够看到画面,还能够感受到空气中的味道和声音,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从文化内涵上来看,《圆通阁寺门即目》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诗歌,它还蕴含了深厚的文化意义。诗中所描述的寺庙不仅是一处建筑,更是一种精神象征,代表了人们对于宁静、和谐生活的追求。而诗中的自然景观和人物活动,则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此外,诗中的佛学思想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道德修养的重视,鼓励人们在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难时,保持一颗平静的心,寻求内心的安宁。
《圆通阁寺门即目》作为一首描绘古寺美景和人物活动的诗歌,不仅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感悟,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自然、人文和谐相处的追求。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成为了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