郯城倾盖亭下作

落日古郯城,一望秃碑苍黑。怪底蜗黄虿紫,更苔痕斜织。
我来悼古对西风,歇马小亭侧。惆怅共谁倾盖,只野花相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郯城倾盖亭下作》是清代词人陈维崧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在游览古郯城时的情感体验。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具体介绍:

  1. 创作背景:陈维崧,字其年,号迪陵,江苏宜兴人。他以才学著称,曾参加修《明史》,尤长于词及骈体。在康熙十八年(1679),因应博学鸿词科而进入翰林院。这首《好事近》的创作时间不详,但从其内容来看,是在游览古郯城的途中所作的。
  2. 作品原文与解读
  • 原文如下:“落日古郯城,一望秃碑苍黑。怪底蜗黄虿紫,更苔痕斜织。我来悼古对西风,歇马小亭侧。惆怅共谁倾盖,只野花相识。”
  • 这首词描绘了作者在游览古郯城时的所见所感。他看到夕阳下的古郯城,一片荒凉,只有裸露的碑石显得苍黑。这些碑石上爬满了蜗牛和蝎子等昆虫的痕迹,苔藓也沿着石面生长。
  • 作者来到一个小亭旁歇马,这里风景优美却无人共赏,只能对着西风叹息。在这里,“共谁倾盖”指的是与谁一同享受这份宁静,但没有人陪伴。“只野花相识”则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尽管它只是荒野中的一朵野花。
  1. 词的艺术特色
  • 情景交融:此诗通过描绘古郯城的自然景观,将历史与现实、人文与自然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展现了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同时,通过对夕阳、碑石、苔藓等景物的细致刻画,使得整首诗词充满了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
  • 情感真挚动人:诗人在游览古迹的过程中,内心的感慨与思考被真实地表达出来。他对历史的怀念、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孤独感的流露,使得整首词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 语言精炼优美:诗人的语言简洁而富有韵味,通过对景物的细腻描摹,传达出一种深沉而悠远的审美境界。这种语言风格不仅体现了诗人高超的文学造诣,也使得整首词更加耐人寻味。
  1. 文化价值
  • 此诗作为陈维崧的早期作品之一,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清代词坛的重要窗口。它不仅反映了当时文人的生活状态和审美追求,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崇尚。
  • 从文学角度来看,这首词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它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得诗歌更加生动形象。同时,诗人还善于运用排比、对仗等技巧,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1. 启示意义
  • 这首词提醒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不妨抽出时间去欣赏身边的美丽事物。无论是山川湖海还是花草树木,它们都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应该珍惜这些美好的瞬间,用心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 同时,这首词也告诉我们,真正的朋友不在于外在的物质条件,而在于心灵的相通和理解。我们应该学会倾听别人的声音,关注彼此的感受,共同分享生活中的喜怒哀乐。

陈维崧的《郯城倾盖亭下作》不仅是一首美丽的词篇,更是一次深刻的文化体验。它让我们重新审视自然与历史的价值,同时也提醒我们珍惜眼前的美好时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