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春 · 舟次虎丘

四面吴山争窈窕,浓绿罨归舟。寺外人家桥上楼。春水尽情流。
主簿祠前斜日漾,惹起旧时愁。石上苔痕青未休。曾做少年游。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武陵春·舟次虎丘》是清代陈维崧创作的一首词。以下是对该词的详细介绍:

  1. 作者介绍
  • 生平经历:陈维崧,字其年,号迪陵,是江苏宜兴人。他幼年有神童之称,康熙十八年(1679)应博学鸿词科,授翰林院检讨,并修《明史》。他的文学创作尤其擅长词及骈体,著有《迦陵文集》《迦陵词》等作品。
  • 文学成就:陈维崧在清代文学史上享有盛誉,尤以词著称,他的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诗词原文: 四面吴山争窈窕,浓绿罨归舟。寺外人家桥上楼,春水尽情流。主簿祠前斜日漾,惹起旧时愁。石上苔痕青未休,曾做少年游。

  2. 词作赏析

  • 意境描绘:全词以“四面吴山争窈窕”开篇,用笔细腻地勾勒出虎丘周边自然景观的雄伟与秀美。接下来的句子进一步扩展了这一画面,通过“浓绿罨归舟”、“寺外人家桥上楼”、“春水尽情流”等意象,生动地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景色宜人的江南水乡图景。
  • 情感表达:词中“主簿祠前斜日漾”,不仅描述了自然美景,更是暗含了诗人对于历史的沉思和对往昔岁月的怀念。而“曾做少年游”一句,则流露出诗人对过往青春时光的留恋之情,表达了一种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无限感慨和对现实的深沉思索。
  • 文化内涵:这首词不仅是一次对大自然美景的赞颂,也是一次对历史和文化的回顾。通过对虎丘及其周边环境的描绘,词人展现了江南地区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此外,词中的情感表达也反映了诗人对于人生、历史和文化遗产的深刻思考。
  1. 词作意义
  • 艺术特色:“四面吴山争窈窕”这一开篇便营造出了一种气势恢宏、意境深远的艺术效果。词中的景物描写既细致入微又不失大气磅礴,使得整首词既有视觉的美感,又有情感的深度。
  • 文化价值:这首词不仅是陈维崧个人艺术风格的体现,也是清代江南地区文化的一个重要反映。通过对虎丘及其周边环境的描绘,词人展现了江南地区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1. 历史背景
  • 时代背景:该词创作于清朝初期,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同时也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文人墨客。在这样的背景下,陈维崧的创作活动受到了当时社会氛围和文化环境的影响,他的词作也因此呈现出了鲜明的时代特征。
  • 地域特点:虎丘位于江南一带,这里的山水风光秀丽,人文景观丰富。陈维崧作为一位江南才子,其词作中自然会融入对家乡美景的赞美和对历史文化的追忆。这些词作不仅体现了陈维崧的个人情感和审美追求,也反映了江南地区的风土人情和历史变迁。
  1. 读者感悟
  • 美学体验:在阅读这首词的过程中,读者可以感受到陈维崧精湛的文笔和深邃的情感。每一个字句都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关于自然、历史和生命的故事,让人仿佛置身于那美丽的江南水乡之中,与诗人一同感受这份宁静与美好。
  • 历史思考:通过对这首词的学习,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清朝初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风貌。同时,也可以从中体会到陈维崧对于历史和文化的深刻理解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这种历史与现实、文化与自然的交织给读者带来了丰富的思考和感悟。

《武陵春·舟次虎丘》是一首充满艺术魅力和深厚文化内涵的词作,它不仅展现了陈维崧卓越的文学才华,也体现了清代江南地区特有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通过对这首词的学习,读者不仅可以获得美的享受,还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灵感,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与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