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斗鸡走狗,闾巷沉浮。叹臣之壮也,如人何事,身将隐矣,于世焉求。四十男儿悲老大,笑那便、车前少八驺。填胸事,看人奴笞骂,一半封侯。
回首风尘萍梗,怪年来、长傍迷楼。记广陵风景,青山绿水,琅琊兄弟,长史司州。名士终朝能妄语,更头没杯中笑不休。红烛夜,对故园椒酒,想尔风流。
洞庭春色甲辰除夕,怀西樵司勋、阮亭主客
介绍
“洞庭春色甲辰除夕,怀西樵司勋、阮亭主客”是清代诗人陈维崧的《洞庭春·戊辰年除夕怀西樵司勋》一诗中的名句。这首诗作反映了作者对人生境遇的感概与思考,通过描绘除夕夜的宁静景象,抒发了诗人对于个人命运和仕途的深刻忧虑。
陈维崧(1625—1682)是清代著名的词人、书法家和音乐家,被誉为“南国词宗”,他的一生经历了多次政治变故和个人挫折,这在他的诗词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在甲辰年的除夕之夜,诗人身处异乡,面对着家乡的山水,不禁感慨万千。
诗中的“归去来兮,斗鸡走狗,闾巷沉浮”,表达了诗人对于世俗生活的厌倦以及回归自然的向往。在这句诗中,“斗鸡走狗”形容的是当时社会上层人物的放荡不羁,而“闾巷沉浮”则指代平民百姓的生活状态。陈维崧在这里运用对比手法,既揭示了社会的不公,也体现了自己内心的矛盾和挣扎。
“叹臣之壮也,如人何事,身将隐矣,于世焉求?”这一句反映了诗人对自己才能的自信以及对前途的迷茫。他感叹自己的壮志未酬,但又不知如何是好,似乎已经预见到了自己未来的命运轨迹,即隐退山林。这种表达方式既展现了诗人的矛盾心态,又透露出他对现实的无奈接受。
在诗的后半部分,“四十男儿悲老大,笑那便车前少八驺。”这句话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经历的感慨。他认为四十岁的男子应当有所成就,但现实的困境让他感到悲伤和挫败,甚至有些自嘲地认为还不如那些年少有为的少年。这里的“笑那便”意味着诗人对年轻一代的轻视或讽刺,同时也表达了对自身无力改变现状的失望情绪。
结尾的“填胸事,看人奴笞骂,一半封侯”则揭示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愤懑和不平。他不愿意成为他人奴役的对象,而是希望能够得到公正的评价和尊重。这种渴望得到认可的愿望体现了诗人对自我价值的坚持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回首风尘萍梗,怪年来长傍迷楼”反映了诗人对于自己命运的回顾和反思。他感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曾经的梦想和追求似乎都被现实所淹没,只剩下孤独和困惑。
这首诗不仅是陈维崧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那个时代文人群体心声的反映。通过对诗句的深入解读,可以更好地理解陈维崧的诗歌艺术及其背后的时代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