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赵焕文茂才彝鼎殉节纪

一死不足惜,千秋大义存。
楚氛当日恶,大地霎时昏。
衰世无忠节,荒庵有荩魂。
嗟予犹健在,愧我赵公门。
些语听离骚,魂兮那许招。
西欧飞血雨,东海动心潮。
世事今如此,生民恨未消。
九京如可作,应更痛前朝。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题赵焕文茂才彝鼎殉节纪》是陈名典创作的作品。这首诗作不仅体现了陈名典深厚的文学功底,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某些状况,其情感深沉而复杂,展现了作者对于忠诚与牺牲的深刻思考。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诗人介绍
  • 陈名典:字念修,光绪乙亥举人,选授邳州学正。他不仅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还是清代的一位有影响力的文人。
  1. 作品原文
  • 一死不足惜,千秋大义存。楚氛当日恶,大地霎时昏。衰世无忠节,荒庵有荩魂。嗟予犹健在,愧我赵公门。些语听离骚,魂兮那许招。西欧飞血雨,东海动心潮。世事今如此,生民恨未消。九京如可作,应更痛前朝。
  1. 内容解析
  • 忠义与悲剧:诗中“一死不足惜,千秋大义存”表现了作者对殉难者壮烈牺牲的崇高敬意和对其精神价值的肯定。“楚氛当日恶,大地霎时昏。”则描绘了当时楚国的混乱与国家的危机。“衰世无忠节,荒庵有荩魂。”表达了作者对忠诚缺失时代的不满以及对烈士不屈精神的赞美。
  • 个人感慨:“嗟予犹健在,愧我赵公门。”反映了诗人自身的感慨,尽管自己还健康地活着,却因为未能见证国家的伟大变革而感到遗憾。“些语听离骚,魂兮那许招?”则是诗人对于逝去英烈魂魄的怀念和对其遗志的追求。
  • 国际影响:“西欧飞血雨,东海动心潮。”可能隐喻着外国列强的侵略与压迫,以及中国在当时所面临的国际形势。“世事今如此,生民恨未消。”指出当前的国事依然未得解决,人民心中仍有未平之恨。而“九京如可作,应更痛前朝。”则暗指如果历史可以重来,应当更加痛恨那些误国的前朝统治者。
  1. 背景考察
  • 历史时期:该诗作创作于清朝末年,正值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的时代。
  • 社会状况:诗歌中的“衰世无忠节”可能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社会道德沦丧和政治腐败的批判。
  • 个人境遇:诗人通过此诗表达出自己的无奈和对未来的期望,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忧思。
  1. 艺术特色
  • 语言风格:陈名典的诗歌以简练著称,用词精准,善于运用象征和隐喻手法,使诗歌具有深刻的哲理性和丰富的情感层次。
  • 思想内容:这首诗不仅展示了陈名典的个人情感和对社会现状的批评,还反映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思想追求和社会责任感。

《题赵焕文茂才彝鼎殉节纪》不仅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感情的诗歌,它更是一份历史的见证,记录了清朝末年的社会风貌和知识分子的心声。通过这首诗,可以了解到那个时代的苦难以及人们的抗争精神和高尚情怀,这是研究清代历史和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读者可以在阅读这首诗的同时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感和诗人的悲悯之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