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大肚溪

剑匣琴囊东复西,出门怕听鹧鸪啼。
四肢未老先麻木,一饭随缘饱藿藜。
祢正平凭嗤碌碌,微生亩任笑栖栖。
残衫破帽无人识,斜日呼船大肚溪。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过大肚溪》是清代诗人陈锡金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收录于《栎社第一集。鳌峰诗钞》等文献中。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哲理意蕴,成为台湾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作品。下面将详细介绍《过大肚溪》的内容:

  1. 创作背景
  • 作者生平:《过大肚溪》由晚清生员、日治时期曾任高美区(今清水)区长及《台湾新闻报》记者的陈锡金创作,他不仅擅长中医,在文学上也有所成就。他加入「栎社」后,为该社创社九老之一,并曾组织清水「鳌西诗社」,展现了他在文化领域的影响力。
  1. 诗歌内容
  • 诗句赏析:首句“剑匣琴囊东复西,出门怕听鹧鸪啼”描绘了诗人出行时的情景,表达了对故乡的怀念与对旅途的不安。接下来两句“四肢未老先麻木,一饭随缘饱藿藜”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无奈和对未来的淡然态度,体现了其超然物外的人生观。
  • 意象运用:在这首诗中,“残衫破帽无人识”这一意象,传达了诗人身处异乡时的孤独与不被理解。而“斜日呼船大肚溪”则展现了诗人对过往生活的回忆与怀旧之情。
  1. 艺术特点
  • 形式结构:《过大肚溪》为七言律诗,押齐韵,体现了古典诗歌的规范性。这种形式结构的安排,使得整首诗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得到加强,同时也增强了诗歌的美感。
  • 情感表达: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深情的抒情,诗人成功将个人的情感融入自然景象之中,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中所蕴含的深沉情感。如“残衫破帽无人识”一句,不仅揭示了诗人的生活状态,也反映了他对现实的无力感和对过去岁月的怀念。
  1. 文化意义
  • 历史价值:《过大肚溪》作为清朝末年的作品,记录了一个时代的风貌和文化特色。它不仅是诗人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当时社会环境、人文情怀的反映。
  • 思想内涵:通过对日常生活细节的观察和内心世界的挖掘,诗人传达了一种超脱物质追求、关注精神世界的人生态度。这种思想内涵对于今天仍有启示意义,鼓励人们在面对困境时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坚持。
  1. 文学地位
  • 影响评价:尽管《过大肚溪》不是广为人知的名篇,但其在台湾文学史上的地位不容忽视。陈锡金通过这部作品展示了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到的艺术见解,对后来的诗人和文学作品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过大肚溪》是一首充满哲理和情感深度的七言律诗,它不仅展示了诗人的个人经历和情感世界,也反映了清末台湾地区的社会风貌和文化特色。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台湾文学史上不可磨灭的一笔。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