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宁州城外即事慰袁生

书生携我城外山,童仆举火何其难。流萤入户光自照,蟋蟀在床鸣不闹。
予家既破牛马走,世上饥寒无不有。何人共此患难中,与君且醉重阳酒。
孔融既逝宾客稀,丈夫熟视何所为。素秋零落色不瘁,纷纷轻薄皆小儿。
我欲歌,听者疑。我重泣,如绠縻。以此叹息无古道,千载相思在管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福宁州城外即事慰袁生》是一首描绘明末清初诗人陈名夏在福宁州城外即景的诗作。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人生境遇和时代变迁的深刻体悟,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社会底层人民的同情与关怀。

陈名夏,字百史,江南溧阳人,明代崇祯十六年进士。他的仕途并不顺利,先在北京投降了李自成,后因清朝入关而再度投降。这些经历让他对世事有了更深的认识和感慨。

《福宁州城外即事慰袁生》是陈名夏晚年的作品之一,全篇如下:

书生携我城外山,童仆举火何其难。  
流萤入户光自照,蟋蟀在床鸣不闹。  
予家既破牛马走,世上饥寒无不有。  

这首诗通过简单的景物描写,传达了诗人对人生困境的深刻感悟。首句“书生携我城外山”,暗示了诗人曾经的身份以及所处环境的艰辛。接下来的几句更是直接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无奈和对底层人民的同情。诗人以童仆举火的艰难、流萤入户的光自照、蟋蟀在床的鸣不闹等细节,描绘了一个充满艰辛的生活场景,反映了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最后两句“予家既破牛马走,世上饥寒无不有”,则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对整个社会苦难的认识和感慨。

《福宁州城外即事慰袁生》不仅是一首诗,更是陈名夏对于人生、历史和社会的深刻反思。它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思想内容,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经典之作,值得读者细细品味和深入探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