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割肉行

松明孝妇两臂枯,刀痕溅血双模糊。一救阿翁一奠夫,肌肤刲尽形容癯。
翁病不廖夫不起,儿命虽存顷刻耳。捐躯不得且割身,以盏羹汤尽生死。
鬼神夜泣天为愁,病者旋愈死已休。只今七十获遐福,寿考百岁焉能酬。
臂瘢夜寒老泪湿,阶下儿孙早林立。拖青曳紫共扶持,笑口聊开锦堂集。
君不见当时松明村,仓卒盗贼如云屯。一开孝妇即却走,乡闾无恙鸡犬存。
此事流传咸叹息,立懦廉顽本奇特。世上岂无枭獍与穷奇,解道平人不如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两割肉行》是清代诗人陈鹏年创作的一首古诗。这首诗通过对一个孝顺妇女在家庭和国家危难中做出牺牲的描述,表达了对传统美德和忠贞不渝精神的赞美。

诗中的“松明孝妇”形象生动地描绘了一个在极端艰难情况下仍选择自我牺牲的女性形象。她的左臂因割肉救夫而枯槁,伤口鲜血淋漓,形象凄美而悲壮。这种描述不仅体现了孝道的精神,还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妇女角色的期望与限制。

诗中展示了一位母亲为了救治病重的儿子不惜牺牲自己的手臂,这一行动虽然短暂却意义重大。她的行为虽然未能拯救丈夫的生命,但儿子最终得以幸存,这种对比突出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这种情感深度和人物刻画,使得读者能够深切感受到孝女内心的挣扎与坚定。

诗中提及的村寨遭遇盗贼围攻的情况,以及汪节妇听闻孝女故事后解围而去的场景,展现了一种社会对于道德行为的响应和支持。这种社会动态不仅体现了个体在困境中的道德抉择,也反映了社会对于传统美德的认可和推崇。

诗中通过“鬼神夜泣天为愁,病者旋愈死已休”等句子,传达了一种强烈的悲伤和绝望感,同时也暗示了悲剧的发生并非无端。这种情感渲染加深了诗歌的感染力,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人物的情感波动。

《两割肉行》不仅仅是一首诗,它更是一种文化和历史的象征,反映出中国古代社会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这首诗不仅具有深刻的文学价值,也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值得人们深入研究和欣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