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人至自三韩感赋时又有大梁之行

草堂寂寞奈春何,旧友惟余燕子过。
才尽半倾青玉案,客来新自白狼河。
樽前鸡黍中原月,袖里风光塞外歌。
千载梁园今已矣,驱车且缓渡滹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友人至自三韩感赋时又有大梁之行》是清代诗人陈僖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下面将对该作品进行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陈僖,字蔼公,号燕山草堂集,为时推重,善古文,其诗作《友人至自三韩感赋时又有大梁之行》充分展现了他的文学才华和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能力。
  2. 诗歌原文
    草堂寂寞奈春何,
    旧友惟余燕子过。
    才尽半倾青玉案,
    客来新自白狼河。
    樽前鸡黍中原月,
    袖里风光塞外歌。
    千载梁园今已矣,
    驱车且缓渡滹沱。
  3. 诗歌鉴赏
  •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深深的情感。通过对草堂、燕子等自然元素的描绘,传达了作者的孤独与寂寞感以及岁月流逝的感慨。
  • 通过对比“樽前鸡黍”与“袖里风光”,展现了作者对家乡和过去的怀念之情。同时,“千载梁园今已矣”一句则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无奈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 “驱车且缓渡滹沱”则是诗人面对现实的一种态度,即在困境中也要寻找希望,努力前行。
  1. 艺术特点
  • 该诗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通过具体的地点描写,如“草堂”、“白狼河”、“中原月”等,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感和感染力。
  • 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半倾青玉案”中的“半倾”,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文人墨客的才情;“新自白狼河”则用“新自”一词,表现了季节更迭的自然规律。
  •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既有宏大的历史背景,也有个人的情感体验,使得整首诗歌既具艺术性又富有深度。
  1. 文化意义
  • 通过对清代诗人陈僖的作品的学习,可以深入了解清代的文化背景和文人生活,增强对中国古典诗歌的认识和理解。
  • 通过对陈僖诗作的欣赏,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培养审美能力和创作灵感。
  1. 现代价值
  • 在当前数字化的时代背景下,通过研究古代诗词,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
  • 对于现代人来说,了解古人的思想感情和表达方式,可以增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促进文化多样性的交流与融合。
  1. 教育意义
  • 通过学习《友人至自三韩感赋时又有大梁之行》,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中国诗歌的发展脉络和文化内涵,激发他们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 教师可以将其作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帮助学生深入挖掘文学作品的内涵和外延,提高文学素养。
  1. 旅游推荐
  • 若有机会前往北京或河北地区,建议参观陈僖的故居或者相关的历史遗迹,感受他的生活环境和创作氛围。
  • 此外,还可以参观附近的古迹和名胜,如白狼河、中原月等,进一步体会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
  1. 旅游攻略
  • 建议游客提前查阅相关资料或咨询当地导游,了解陈僖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以便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含义和背景。
  • 如果时间允许,可以选择在游览过程中安排一次小型的文学讲座或研讨会,邀请专家学者分享关于陈僖及其作品的见解和解读。

《友人至自三韩感赋时又有大梁之行》不仅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也是研究清代诗歌发展的重要资源。通过对其深入研究,不仅可以领略到陈僖卓越的文学才华,还可以从中感受到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情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