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港晓发

迢递罗山路,年年恨未消。
离家刚四日,到郡是今朝。
雨湿罾门渡,风生铁线桥。
诗成懒题壁,口占与垂髫。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茅港晓发》是清末近现代初的诗人陈肇兴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这首诗以其深邃的情感、丰富的意象和精湛的艺术技巧,成为中华古典诗词宝库中的瑰宝。下面将对这首诗进行更详细的解读:

  1. 诗歌原文与注释
  • 原文
迢递罗山路,年年恨未消。  
离家刚四日,到郡是今朝。  
雨湿罾门渡,风生铁线桥。  
诗成懒题壁,口占与垂髫。  
  • 注释
  • “迢递”意为遥远。
  • “罗山”可能是地名。
  • “年年”表示时间上的持续性。
  • “家”指家乡。
  • “才四日”表示离家的时间很短。
  • “到郡”指的是到达州治所在地。
  • “今朝”意味着当天。
  • “雨湿”描绘了雨天的情景。
  • “罾门渡”可能是一个渡口的名字。
  • “风生”描述了风势较大。
  • “铁线桥”可能是一座由铁链构成的古桥。
  • “诗成”表明创作完成。
  • “口占”意即即兴之作不经书写而朗诵。
  • “垂髫”是古人对未成年儿童的称呼,此处指儿童。
  • 翻译
Far-reaching roads to Luoshan, the yearning unresolved remains.  
Leaving home in just four days, I have come to the capital today.  
The rain-drenched Shengmen bridge, a gust of wind through the iron cables' bridge.  
After completing the poem, I’m lazy with writing and simply recite it, sharing it with the young children.  
  1. 诗歌鉴赏
  • 艺术手法:该诗采用了传统五言律诗的形式,韵律工整,音调和谐。全诗以“路”、“渡”、“桥”为线索,构建起一种时空交错、情感流动的画面,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遥远的旅途之中。
  • 情感表达:诗人通过对路途艰辛及自然景观的描述,表达了归家的迫切和对故乡的深深眷恋。特别是末句“口占与垂髫”,更是将这份情愫传达给天真烂漫的孩童,形成一种跨越年龄的共鸣,增强了诗歌的情感深度。
  • 意境营造:“罗山路”、“罾门渡”、“铁线桥”等意象,既描绘了地理环境,又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寂寥,使得整首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
  • 语言特色:陈肇兴的语言朴实无华,却又饱含力度,能够深刻地反映出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世界。
  1. 作者介绍
  • 生平经历:陈肇兴,字伯康,号陶村,台湾彰化县人,是白沙书院的四大杰出人物之一,其学识渊博,擅长古文和诗歌。他的作品多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1. 文化影响
  • 古典诗词的传播:作为清末近现代初的代表诗人之一,陈肇兴的诗歌作品在后世受到了广泛传颂与研究。他的诗歌不仅丰富了中华诗词的文化内涵,也为后来的诗人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1. 历史地位
  • 文学成就:陈肇兴的诗歌创作在当时就已显示出较高的艺术成就,其作品被后人广为传唱,成为中华诗词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不仅是因为他个人的文学才华,更因为他所处时代背景的独特性和复杂性。
  1. 现代价值
  • 审美教育:通过研读陈肇兴的这首诗,现代人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代文人的情感世界和社会背景,从而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和人文情怀。
  • 文化传承:陈肇兴的诗歌作品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后代的启迪意义不可忽视。通过学习和传播这些作品,可以有效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茅港晓发》不仅仅是一首诗,它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情感的延续。陈肇兴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沉的情感,成功地将个人的经历转化为对生活的感悟和对未来的期望。这首诗不仅是陈肇兴个人的代表作,也是中华诗词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值得每一位热爱诗歌的人去细细品味和深入研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