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九日攻克施厝坪等处

捣穴千山暗,焚巢万马屯。
从兹寒贼胆,直可达军门。
日落烽烟迥,风吹鼓角繁。
乘劳须破竹,慎勿贷游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二十九日攻克施厝坪等处》是一首诗,作者为清代诗人陈肇兴。这首诗通过描绘战争场景和士兵的英勇,表达了作者对于胜利的渴望和对敌人的蔑视。下面是对该古诗的相关介绍:

  1. 作者简介
  • 陈肇兴是清代的一名诗人,他的诗作多以战争和边疆生活为主题,语言简练而深刻。在这首诗中,他通过生动的场景描写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士兵的勇气。
  1. 原文内容解读
  • 诗歌开头“捣穴千山暗,焚巢万马屯”,描绘了敌军被彻底摧毁的景象。这里的“捣穴”和“焚巢”都是形容战斗激烈,敌人无法逃脱的意思。
  • “从兹寒贼胆,直可达军门”,表现了战争的胜利给敌人带来的恐惧,同时也反映了士兵们的胜利喜悦。
  • “日落烽烟迥,风吹鼓角繁”,则描述了战场的紧张气氛和战斗的持续状态。烽火连天,鼓声震天,这些都是战争的直观写照。
  • “乘劳须破竹,慎勿贷游魂”,表达了诗人对于战争胜利后如何处理俘虏的态度,既要迅速取得胜利,也要注意不放过任何可能的反抗者,以免留下祸害。
  1. 主题思想
  • 这首诗的主题是战争与胜利。通过对战场的描绘,展示了战争的残酷和士兵的英勇,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和平的向往以及对战争的反思。
  1. 艺术特色
  • 诗歌语言简练而富有力量,通过具体的战争场景,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士兵的勇气。同时,诗歌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如“捣穴千山暗,焚巢万马屯”,使得诗歌具有深刻的寓意和丰富的想象空间。
  • 整首诗歌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既有宏大的战争场面描绘,也有细腻的个人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功力。
  1. 历史背景
  • 这首诗创作于清朝末年或近代初期,这一时期的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国家面临着巨大的外部压力和内部挑战。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也是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下产生的,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
  1. 文化影响
  • 作为一首反映战争和士兵生活的诗篇,这首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它不仅记录了那个时代的历史事件,也反映了普通人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
  1. 现代价值
  • 虽然这首诗创作于数百年前,但它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和艺术手法对今天的人们仍有一定的启示意义。通过了解这首诗,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的变迁和文化的传承。

《二十九日攻克施厝坪等处》是一首反映战争和士兵生活的诗篇,它以其深刻的主题思想和精湛的艺术手法,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历史文化,也可以从中汲取到对于和平、勇气和坚持的宝贵精神财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