跣足空山里,连朝不值人。
干戈儿女大,风雨弟兄亲。
夜黑蛇同睡,时衰鬼乱嗔。
何能破山贼,把剑屡看身。
山中遣闷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牛焘是《山中遣闷二首·其一》的作者,这首诗创作于清朝同治三年(1864)事平之后。在台湾的历史背景下,这首诗不仅是牛焘个人的抒情之作,更是那个时代历史变迁和军旅生活的写照。
牛焘,字子云,号西岩,清代著名诗人和学者,生活在一个多事之秋的时代背景中。他的生活经历和创作背景为理解《山中遣闷二首·其一》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牛焘在同治三年事平之后,选择避入集集山中,尽管身在军旅,但夜晚闲暇之时,常常秉烛赋诗,追悼阵亡战士,详录戴案经过。这种对历史的反思和对现实的关注,使得《山中遣闷二首·其一》不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当时社会氛围的真实反映。
《山中遣闷二首·其一》的创作背景与当时台湾的社会现实紧密相连。台湾自荷兰殖民统治时期起,就一直处于战乱之中。荷兰、西班牙、英国等国家的侵略使台湾民不聊生,战火纷飞。直到清政府统一台湾后,台湾才逐渐稳定下来。然而,战争的阴影并未完全消散,台湾社会的动乱依旧存在。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牛焘通过诗歌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以及对战争的反思。
通过对《山中遣闷二首·其一》的赏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牛焘的诗歌及其背后的历史意义。《山中遣闷二首·其一》中的“跣足空山里,连朝不值人”反映了作者对战争带来的荒凉景象的感慨。而“干戈儿女大,风雨弟兄亲”则揭示了战争对普通民众生活的影响,以及人们之间亲情的疏远。“夜黑蛇同睡,时衰鬼乱嗔”则描绘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恐惧和不安。最后,“何能破山贼,把剑屡看身”则是作者对战争无力改变现实的无奈和悲愤。
《山中遣闷二首·其一》不仅仅是一首诗歌,它更是一种历史记录和时代见证。通过对牛焘及其创作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状况,从而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诗歌背后蕴含的意义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