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协戎殉节诗

一例沙场死,将军气独豪。
死犹怀印绶,危不放腰刀。
授命真无忝,当官更不挠。
千秋留碧血,应共斗门高。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颜协戎殉节诗》是陈肇兴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通过描绘将军在沙场上英勇牺牲的壮烈场景,展现了军人的豪情与忠诚,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这种精神的赞美和敬仰。下面将详细介绍《颜协戎殉节诗》:

  1. 诗歌创作背景:陈肇兴(1831~?),字伯康,号陶村,台湾府彰化县治(今彰化市)人,咸丰三年(1853)入庠邑,补廪膳生。他于同治元年(1862)因戴潮春起事而遁入武西堡(今南投县集集)之牛牯岭山中,并曾建古香楼作为书房及居处。此时期的历史动乱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2. 诗歌主题内容:《颜协戎殉节诗》主要表达了一位将军在战场上英勇牺牲的精神风貌。首联“一例沙场死,将军气独豪”描绘了将军在战场上英勇无畏的形象,彰显了他的英雄气概。颔联“死犹怀印绶,危不放腰刀”进一步描绘了将军虽死仍心系责任与使命的崇高品质。颈联“授命真无忝,当官更不挠”则体现了将军面对生死抉择时的坚定和从容。尾联“千秋留碧血,应共斗门高”则寄托了诗人对于将军不朽精神的美好祝愿,希望其英名永垂不朽。

  3. 诗歌艺术特色: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语言凝练而富有力度,通过对战场情景的生动描绘,使读者能够直观感受到将军的英雄形象;其次,意境深远,通过对将军的描写,展现了一种超越生死的大义精神,引人深思;最后,情感真挚,诗人对将军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充分体现了对军人精神的崇敬和怀念。

  4. 诗歌历史影响:《颜协戎殉节诗》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展现了清末民初时期文人对于传统道德观念的坚守,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背景下,人们对英雄主义和忠诚精神的推崇。此外,该诗还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艺术功底,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颜协戎殉节诗》作为陈肇兴的代表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也是研究清末民初历史、文化和军事的重要文献资料。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和社会风貌,同时也可以从中汲取到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