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酬曾汝泉秀才

斫地谁怜偪仄吟,瑶华远贲翠微岑。
遥情似击渐离筑,古调真成叔夜琴。
家国抚膺同洒泪,风尘回首几伤心。
只应共抱忧时愤,敲遍铜壶感不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次韵酬曾汝泉秀才》是陈肇兴于清末近现代初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作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和诗人个人的情感,也体现了作者的文学才能和艺术造诣。以下将进行具体介绍:

  1. 诗歌原文:斫地谁怜偪仄吟,瑶华远贲翠微岑。遥情似击渐离筑,古调真成叔夜琴。家国抚膺同洒泪,风尘回首几伤心。祗应共抱忧时愤,敲遍铜壶感不禁。
  2. 创作背景:陈肇兴在咸丰九年中举后,因对科考制度的不满,选择遁入武西堡(今南投县集集)的牛牯岭山中。面对国家动乱和社会变迁,他深感忧虑,遂写下了这首《次韵酬曾汝泉秀才》。
  3. 诗歌鉴赏
  • 艺术特色:陈肇兴的这首诗采用了七言律诗的形式,语言简练而富有力量。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以及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和感慨。
  • 情感表达:诗的前两句“斫地谁怜偪仄吟,瑶华远贲翠微岑”通过对比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命运的同情以及对美好事物无法实现的遗憾;后三句则表达了对国家、民族未来的担忧和对历史英雄的怀念,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感。
  1. 文化意义: 《次韵酬曾汝泉秀才》不仅是陈肇兴个人的抒情作品,更是其时代背景和文化底蕴的体现。它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及文人对理想与现实冲突的深刻反思。
  2. 后世影响:《次韵酬曾汝泉秀才》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不仅展示了诗人的个人才华,还成为了研究清末社会风貌和文人心态的重要文献。

陈肇兴的《次韵酬曾汝泉秀才》是一首充满情感色彩和艺术价值的诗作,不仅反映了当时的历史背景,也表达了诗人的个人情感和哲学思考。这首诗不仅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也为理解那个时代的文化氛围提供了窗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