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不知何许人,人言逋仙之子孙。
我道先生隐者徒,名且不计况利乎!
名利于公两不有,手牵浊流地上走。
白石齿齿水粼粼,灌溉良田万千亩。
功成长揖辞东家,黄金白璧如泥沙。
掉头一笑渺然去,溪上还种千桃花。
花开花落自今古,先生一去花无主。
唯有荒祠对白云,悠悠千载长行雨。
林先生祠
介绍
《林先生祠》是清末近现代初诗人陈肇兴的作品,表达了对一个隐逸高洁者的赞美和怀念。下面将从作品的创作背景、作者介绍、作品原文及主题思想几个方面进行详细解读:
创作背景:《林先生祠》的作者陈肇兴,字伯康,号陶村,生于台湾府彰化县治(今彰化市)。他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曾中举并在咸丰九年(1859)中举后,建立了古香楼作为书房及居处,以读书歌咏自娱。此外,林先生祠的历史背景也颇为丰富,它始建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由林龙江先生的门人陈道章等人改建为“麟山祖祠”,俗称“东山祖祠”。该祠堂最初主祀三一教主林龙江先生,之后在清宣统元年(1909年)被改名为“东山祖祠”,并沿用至今。
作者介绍:陈肇兴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他还是“白沙书院四杰”之一。他在白沙书院学习期间,专攻四始六义及唐宋明清诗,其表现尤为突出。他的文学成就不仅仅限于诗歌,还包括了楹联创作。例如,他创作的楹联“掉头一笑渺然去,溪上还种千桃花”就展现了他对自然景色与人生哲学的深刻理解。
作品原文:《林先生祠》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语言,塑造了一个隐逸高洁的形象。诗中“名利于公两不有,手牵浊流地上走”描绘了这位先生超脱世俗名利,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生活态度。他“手牵浊流地上走”,象征性地表达出他对于污浊世事的不屑,而“灌溉良田万千亩”则暗示了他的高尚品德和对社会的贡献。诗末“惟有荒祠对白云,悠悠千载长行雨”更是点明了这位先生虽然离去,但其精神如同长行之雨,永远滋润着后人。
主题思想:《林先生祠》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在于歌颂隐逸的高洁人格,以及对这种精神的永恒追求。诗中的“名利于公两不有”体现了一种淡泊名利的态度;而“手牵浊流地上走”则展示了一种不随波逐流、保持自我独立的品质。这首诗通过对林先生形象的赞美,传达了一种超然物外、遗世独立的人生观,激励人们在纷扰的世界中寻找和坚持内心的纯净和独立。
《林先生祠》不仅是一首具有深远影响力的诗作,更是一部反映时代变迁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文献。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值得人们深入研究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