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房师潘瑶圃夫子

婆娑洋外云蒙蒙,海水流血千里红。
朝廷频年拜骠骑,戈船百道趋瀛东。
先生落落人中杰,栽花满县肝肠热。
捧檄偶参鹳鹅军,请缨直到鲲鹏穴。
毒雾飞鸢瘴疠侵,风涛出没几呻吟。
文渊触热军多死,冯异移营病转深。
骑鲸一去风悽恻,满军旌旆黯无色。
公已天上作神仙,我尚山中拾橡栗。
生未迎谒死不知,九州豺虎纷猖披。
昨日故人一书至,闻讣已在黄花时。
侧身西望再拜哭,感恩何止歌鸣鹿。
伤心独照戴盆冤,易箦犹闻讯空谷。
忆昔妖童赴会初,杞人忧天曾上书。
妄意夷甫识石勒,谁知张角结封谞。
一朝环海烟尘起,意外风波来万里。
无瑕白璧染成缁,谁信此中有君子。
先生得信惊且疑,逢人到处询项斯。
两年薏苡消无影,一纸瑶函告有司。
自从丧乱苦兵革,幼安曜卿坐不得。
破产频求博浪锥,飞书屡进绕朝策。
肉食无谋藿食愁,陈兵还为赋同仇。
手书露布告乡里,不灭黄巾誓不休。
裹疮吮血几征战,臂上长弓腰间箭。
也知小丑终成擒,争奈先生长不见。
伏波横海又登坛,幕府回头泪不干;
满堂宾客如龙虎,尚恨军中少一韩。
况我生平感恩谊,出师未遂封侯志;
但识师恩同国恩,敢论有位与无位。
人生大节君师亲,高堂矧有洗夫人。
温峤绝裾终是孝,班超投笔宁为身。
前朝杀贼深山里,知公九原闻必喜;
今日焚巢浊水滨,知公九原恨无垠。
一喜一乐缘何切,只为千秋重名节;
共夸桃李盛门墙,不使豺狼留窟穴。
地角天涯道路长,可怜丹旐尚他乡;
一棺寂寞荒祠外,只有门生吊夕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陈肇兴的《哭房师潘瑶圃夫子》是一首充满情感与历史的古诗。这首诗作于近现代,通过诗人的视角和情感,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及其对文化人物潘瑶圃夫子的哀悼。以下是对该诗的具体介绍:

  1. 作者背景
  • 时代背景:陈肇兴生活在近现代,这是一个政治和社会环境剧烈变动的时期。这一时期的中国经历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一系列重大的社会变革,这些变革深刻影响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 创作动机:诗人在表达对潘瑶圃夫子的哀悼之情时,也可能借此抒发自己的思想情感,反映出他对那个时代的文化变迁和个人命运的思考。通过诗歌,他表达了对历史和文化人物的敬仰,以及对逝去时光的怀念。
  1. 诗句原文及翻译
  • 原文:“婆娑洋外云濛濛,海水流血千里红。”描述了一幅海天一色、血染海面的景象,形象地描绘了战争的残酷和对生命的无情摧残。
  • 译文:在茫茫的海域之外,天空中云雾缭绕,海水仿佛被鲜血染红,展现出一幅悲壮的画面。这一景象不仅体现了战争的影响,也反映了诗人深刻的感受和强烈的情感表达。
  1. 诗句赏析
  • 情感表达:诗人通过对战场惨状的描绘,传达出一种深深的哀伤和无力感。这种情感的表达不仅是对潘瑶圃夫子个人的悼念,也是对那段动荡岁月的回顾和反思。
  • 历史背景:这首诗反映了清末民初时期的历史背景,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战乱不断,国家动荡不安。诗人通过描写战争场景,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和对稳定生活的向往。
  1. 历史和文化意义
  • 文化价值:《哭房师潘瑶圃夫子》不仅是一首诗,也是一段历史的见证。它记录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状况和文化氛围,为后人提供了了解那个时代的重要窗口。
  • 艺术成就:作为一首具有深刻情感和鲜明风格的古诗,它展示了诗人高超的艺术造诣。从选词造句到整体构思,诗人都表现出了极高的文学素养和深邃的艺术眼光。
  1. 当代影响
  • 教育意义:这首诗不仅在文学领域受到赞誉,也常被用作教学材料来帮助学生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特点和表达方式。它通过生动的语言和深刻的主题,引导学生思考历史和现实。
  • 文化传承: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这首诗促进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传承。在现代社会,通过各种形式如戏剧、电影、网络文学等,使得这首诗得以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继续传播和发扬光大。

陈肇兴的《哭房师潘瑶圃夫子》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段历史的记忆和文化的传承。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赏析,人们不仅能够领略到古代诗人的情感世界,也能够深入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