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产频求博浪锥,飞书屡进绕朝策。
肉食无谋藿食愁,陈兵还为赋同仇。
手书露布告乡里,不灭黄巾誓不休。
裹疮吮血几征战,臂上长弓腰间箭。
也知小丑终成擒,争奈先生长不见。
伏波横海又登坛,幕府回头泪不干;
满堂宾客如龙虎,尚恨军中少一韩。
况我生平感恩谊,出师未遂封侯志;
但识师恩同国恩,敢论有位与无位。
人生大节君师亲,高堂矧有洗夫人。
温峤绝裾终是孝,班超投笔宁为身。
前朝杀贼深山里,知公九原闻必喜;
今日焚巢浊水滨,知公九原恨无垠。
一喜一乐缘何切,只为千秋重名节;
共夸桃李盛门墙,不使豺狼留窟穴。
地角天涯道路长,可怜丹旐尚他乡;
一棺寂寞荒祠外,只有门生吊夕阳。
这首诗为潘瑶圃夫子的挽诗。诗中表达了对潘瑶圃夫子生前的怀念,以及对其去世后的哀悼之情。以下是逐句释义及相关赏析:
- 破产频求博浪锥:潘瑶圃夫子曾因经济困难而寻求帮助。这里的“博浪锥”比喻了潘瑶圃夫子在困境中的坚韧不拔。
- 飞书屡进绕朝策:指潘瑶圃夫子不断上书,提出有益的建议或策略。这里可能指的是他在政治或军事上的贡献。
- 肉食无谋藿食愁:比喻掌握权力者缺乏远见和智慧,只能依赖无能之辈。潘瑶圃夫子在这里批评了那些只顾自身利益而不顾他人痛苦的统治者。
- 陈兵还为赋同仇:形容潘瑶圃夫子即使身陷困境也不忘国家大事,愿意为国家的利益而奋起抗争。
- 手书露布告乡里:指潘瑶圃夫子通过书信向家乡传达信息,鼓励他们支持他的事业。
- 不灭黄巾誓不休:表明潘瑶圃夫子的决心,即使面临困难也不会放弃。这里的“黄巾”可能是指农民起义,他誓言要继续战斗直至胜利。
- 裹疮吮血几征战:描述了潘瑶圃夫子在战争中的艰苦经历,甚至受伤也要战斗。
- 臂上长弓腰间箭:强调了潘瑶圃夫子的英勇和决心,即使在受伤的情况下也不放弃战斗。
- 也知小丑终成擒:尽管潘瑶圃夫子是英雄人物,但最终还是被敌人抓获。这里的“小丑”可能是指对手,表示即使是英雄也有被击败的时候。
- 争奈先生长不见:表达了对潘瑶圃夫子的深深思念和遗憾,因为他已经离世很久。
- 伏波横海又登坛:用伏波将军的故事来比喻潘瑶圃夫子的伟大事迹,同时也暗示了他的忠诚和牺牲。
- 幕府回头泪不干:描述了潘瑶圃夫子在军中的地位和作用,即使他已离开岗位,人们仍然怀念他的贡献。
- 满堂宾客如龙虎:形容潘瑶圃夫子的宾客众多,如同龙虎一般威风凛凛。
- 尚恨军中少一韩:虽然潘瑶圃夫子在军中有很高的威望,但他仍希望有人能够继承他的位置,继续为国家效力。
- 况我生平感恩谊:表达了潘瑶圃夫子对自己的感激之情,他始终记得对方的恩情,并将其视为自己的责任。
- 出师未遂封侯志:尽管潘瑶圃夫子未能实现自己的愿望,但他的志向并未改变,即继续为国家服务。
- 但识师恩同国恩:强调了潘瑶圃夫子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厚感情,他既感恩于国家,也感恩于自己的学生和朋友。
- 敢论有位与无位:提出了一个关于地位和名誉的问题,潘瑶圃夫子认为地位和名誉并非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
- 人生大节君师亲:指出人生中最重要的道德原则是尊敬师长、忠诚于国家。
- 高堂矧有洗夫人:用“洗夫人”的故事来比喻潘瑶圃夫子的高尚品德和对家庭的无私奉献。
- 温峤绝裾终是孝:以温峤的故事为例,说明真正的孝子不会因为追求个人的名利而背离家庭和父母。
- 班超投笔宁为身:用班超投笔从戎的故事来比喻潘瑶圃夫子的忠诚和牺牲精神。
- 前朝杀贼深山里:描述了潘瑶圃夫子曾在前线作战,为国家和民族做出巨大牺牲。
- 知公九原闻必喜:表达了对潘瑶圃夫子的深切怀念和对他的功绩的高度评价。
- 今日焚巢浊水滨:描述了战争带来的破坏和痛苦。
- 知公九原恨无垠:表达了对潘瑶圃夫子的无尽思念和对他牺牲的深刻同情。
- 一喜一乐缘何切:探讨了人们对潘瑶圃夫子的不同看法和感受,有人认为他值得尊敬,有人认为他过于自负。
- 共夸桃李盛门墙:用桃李满园来形容潘瑶圃夫子的学生遍布各地,他们的才能为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 不使豺狼留窟穴:强调了对潘瑶圃夫子的敬仰之情,希望他能永远保持这种崇高的品质。
- 地角天涯道路长:描述了潘瑶圃夫子的人生经历充满了艰辛和挑战。
- 可怜丹旐尚他乡:表达了对潘瑶圃夫子的深切怀念和对他的安葬之地的关注。
- 一棺寂寞荒祠外:描述了潘瑶圃夫子的墓地荒凉无人问津,反映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深忧虑。
- 只有门生吊夕阳:表达了对潘瑶圃夫子的无限敬意和对他的学生的关心,希望他们能继续传承他的遗志和精神。
古诗原文:
婆娑洋外云濛濛,海水流血千里红。 朝廷频年拜骠骑,戈船百道趋瀛东。 先生落落人中杰,栽花满县肝肠热。
译文:
在婆娑洋的外面,天空中的云层显得朦胧而模糊,海水因为战争染上了血迹如同燃烧一般,波涛汹涌、血色蔓延千里。朝廷频繁地表彰骠骑将军,派出了无数的船只和军队,朝着瀛洲的方向进发。潘瑶圃先生是一位杰出的人才,他如花朵般繁盛地装点了整个县城,使得这里的人们感到十分喜悦。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海上战场的残酷景象,表达了对潘瑶圃先生的哀悼之情。诗人通过对战场的描写,展示了战争的惨烈,以及潘瑶圃先生的英勇无畏。同时,也表达了对潘瑶圃先生深深的敬仰和怀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