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年未灭思儿泪,今与而翁共此悲。
我只吞声延气息,而翁犹及费文辞。
互为药误天难问,独许才强世所期。
料得九冥怜二老,兵戈相望更何之。
挽陈石遗翁长男公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挽陈石遗翁长男公荆》是近代诗人陈三立的作品。陈三立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生平、作品及其影响在学术界和文学界都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研究。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作者个人经历紧密相关。陈三立出身名门世家,是晚清维新派名臣陈宝箴的长子,也是国学大师、历史学家陈寅恪的父亲。他与谭延闿、谭嗣同等人并称为“湖湘三公子”,与谭嗣同、徐仁铸、陶菊存并称“维新四公子”,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位传统诗人”。这些背景不仅为他的创作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也使得《挽陈石遗翁长男公荆》具有了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挽陈石遗翁长男公荆》是陈三立晚年的作品,表达了他对亲人的深厚情感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诗中“残年未灭思儿泪,今与而翁共此悲”反映了作者对逝去儿子的哀思以及对父亲共同承受悲痛的心情。“我只吞声延气息,而翁犹及费文辞”则表现了作者在悲伤中的无奈和对父亲才华的赞赏。整首诗情感真挚,表达了对亲情和友情的珍视以及对社会现实的忧虑。
《挽陈石遗翁长男公荆》不仅是陈三立个人情感的流露,也是那个时代社会变迁和政治动荡背景下文人心态的真实写照。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陈三立的艺术成就,也可以更深入地洞察到晚清时期的历史和社会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