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 · 重效沈体

于讴副墨。圣圣衔陈迹。读尽阴符开口说。两戒河山都别。
南冥地陷云昏。齐州一发如痕。惭愧夷门老矣,蒯缑何处酬恩。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清平乐·重效沈体》是陈方恪创作的一首词,表达了对历史沧桑和人生感慨的深刻反思。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词的内容、作者及其背景,并探讨其文学价值:

  1. 作者简介:陈方恪(1891-1966),字彦通,江西义宁人。他曾任南京南方大学文学院院长,并在震旦学院毕业。他的词作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其中《清平乐·重效沈体》便是其代表作之一。

  2. 作品原文
    于讴副墨。圣圣衔陈迹。读尽阴符开口说。两戒河山都别。南冥地陷云昏。齐州一发如痕。惭愧夷门老矣,蒯缑何处酬恩。

  3. 词意解析:此词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词人对历史的沉思以及对人生的感悟。“于讴副墨”意味着以笔墨为歌,抒发内心的感慨;“圣圣衔陈迹”则反映了历史的沉重与悠久;“读尽阴符开口说”可能指研习古代兵书,借以自警或自励;“两戒河山都别”则表明对国家山河的忧虑和别离之情;“南冥地陷云昏”形象描绘了一幅灾难性的场景;“齐州一发如痕”则暗指世事无常,个人命运如微尘般渺小;“惭愧夷门老矣,蒯缑何处酬恩”表达了词人因岁月流逝而感到的无力与愧疚,同时也流露出一种壮志未酬的悲情。

  4. 文学价值:该词以其深邃的内涵和精湛的艺术表现力,成为古典诗词中的佳作。通过对传统元素的运用和现代语境的结合,词人展示了自己独特的审美情趣和艺术追求。同时,通过对历史与现实的结合,词人也表达了对民族命运和社会变迁的关注,体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情怀。

  5. 文化影响:陈方恪的这首词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广泛关注,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词风豪放而不失细腻,深具感染力。特别是其对历史和现实的独特见解,使这首词成为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的重要材料,对于理解中国历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清平乐·重效沈体》不仅是陈方恪个人艺术成就的代表,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通过对这首词的赏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