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夜不寐杂取案头书读之

万感何来迸似潮,披衣强起亦无聊。
古人传者皆糟粕,独夜凄然此晦潇。
永忆对床隔黄壤,犹疑听漏近丹霄。
耳根彻夕琅琅响,知碎庭隅几叶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雨夜不寐杂取案头书读之》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作品,收录于《李商隐诗文全集》。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雨夜中无法入眠,随手拿起书桌上的书来阅读的情景。以下是对这首诗的简要介绍:

一、创作背景

李商隐生活在晚唐时期,这个时期的社会环境复杂多变,政治腐败,战乱频繁,民不聊生。在这样的背景下,他的内心世界也显得格外沉重。他的诗作多反映了他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理想的追求。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当时的政治动荡和个人情感经历有关。

二、内容解读

  1. 情景描写:诗的开头描述了“雨夜不寐”这一典型的失眠场景,通过“雨滴敲窗声”和“烛影摇红”等细节,营造了一个静谧而孤独的氛围。这为后续的抒情和感慨奠定了基调。
  2. 情感表达:接下来,诗人由“不寐”转向“读书”,表达了一种逃避现实的无奈心态。他选择在这样一个雨夜,拿起书桌上的书籍,试图通过阅读来暂时忘却心中的苦闷。这种举动虽然体现了他对知识的尊重和对文化的热爱,但也透露出他对现实世界的无力感和对个人命运的悲观态度。
  3. 象征意义: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烛光”往往象征着希望和温暖。然而,这里的“烛光”却因为窗外的风雨而变得摇摇欲坠。这种对比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性,也寓意着诗人内心的动荡不安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
  4. 哲理深思:最后两句“知命安时且乐天,吾年七十四岁前”,则是李商隐对自己一生的哲学思考。他承认自己已经到了七十四岁,已经接近生命的尽头,但即便如此,他仍然选择乐观地面对生活,认为只要能够安守天命,就已经是一种幸福。这种对生命的态度既体现了他对人生的深刻理解,也展示了他对生活的执着和热爱。
  5. 文化内涵:这首诗还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如对自然的赞美、对人生的思考以及对历史的反思等。这些都使得李商隐的诗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三、文学特点

  1. 意境深远:这首诗的意境深远,通过对夜晚雨景的描绘和对读书行为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无助以及对未来的迷茫。这种意境的创造,使得诗歌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艺术魅力。
  2. 语言优美:李商隐的语言清新脱俗,善于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诗歌富有韵律感和画面感。同时,他还注重诗句的音律和谐,使得整首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3. 思想深刻:李商隐的思想深刻,他在诗歌中不仅表现了自己的情感,还深入探讨了人生的意义、命运的无常等主题。这些深刻的思想使得他的诗歌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
  4. 情感真挚:李商隐的情感真挚,他的诗歌充满了对亲人、朋友和祖国的深深怀念之情。这种情感的真实表达,使得他的诗歌具有很高的感染力和共鸣力。

《雨夜不寐杂取案头书读之》是一首充满诗意和哲思的作品,它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更体现了他对人生、对社会的深刻思考。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