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新升圩港

欲宿投何处,驱车任所之。
野花村女鬓,红杏酒家旗。
犬吠寒云外,人归暮雨时。
凄凉谁共诉,倚枕泪如丝。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宿新升圩港》是清代诗人陈熙治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情的情感表达,展现了一幅生动的自然风景画卷以及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世界。下面将对这首诗及其相关信息进行具体介绍:

  1. 作者背景
  • 陈熙治,字子服,一字翔翰,同治庚午举人,内阁中书协办侍读。他的文学造诣深厚,曾师从承受亶先生,后者对陈熙治的文学修养有着重要影响。
  1. 诗歌原文
    欲宿投何处,驱车任所之。
    野花村女鬓,红杏酒家旗。
    犬吠寒云外,人归暮雨时。
    凄凉谁共诉,倚枕泪如丝。

  2. 诗歌内容分析

  • 环境描绘:诗中的“欲宿投何处”与“驱车任所之”描绘了诗人在旅途中寻找住宿的情境,反映了诗人在外漂泊时的迷茫和不安。
  • 人物描写:诗中的“野花村女鬓”及“红杏酒家旗”等描写,不仅展示了乡村的自然美景,也反映了当时乡村的生活状态和人情风貌。
  • 情感表达:结尾两句“凄凉谁共诉,倚枕泪如丝”深刻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哀愁。
  1. 艺术手法
  • 比喻与拟人: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拟人手法,使得自然景物与人的情感紧密结合,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 节奏与韵律:五言律诗的格律规整,语言简洁有力,节奏感强烈,易于吟诵,体现了古代汉语诗歌的音乐美。
  1. 文化意义
  • 《宿新升圩港》作为清代的文学作品,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也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反映,具有一定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宿新升圩港》不仅是一篇表现力强、情感真挚的诗歌作品,也是陈熙治文学才华的体现,对后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和欣赏,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清代文学的特色以及诗人的情感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