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亥除夕作

杀人盈野复盈城,谁挽天河洗甲兵。
至德收京回纥马,宣和浮海女真盟。
兴亡总入连宵梦,衰废难胜饯岁觥。
五十八年流涕尽,可能留命见升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丁亥除夕作》是陈寅恪的作品,这首诗创作于1948年2月。在这首诗中,陈寅恪表达了对国家兴亡的深刻感慨以及个人命运与国家历史的紧密联系。下面,将详细介绍文学作品:

  1. 作者简介:陈寅恪是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学者之一,他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和诗人于一身。他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并称为清华大学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之一,被誉为“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

  2. 作品原文:杀人盈野复盈城,谁挽天河洗甲兵。至德收京回纥马,宣和浮海女真盟。兴亡总入连宵梦,衰废难胜饯岁觥。五十八年流涕尽,可能留命见升平。

  3. 作品赏析:这首诗以简洁有力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于国家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思考。诗中通过“杀人盈野”和“谁挽天河洗甲兵”这样的描述,反映了战争带来的巨大破坏和人民的苦难。同时,通过对“至德收京回纥马”和“宣和浮海女真盟”的描绘,展示了民族和解与和平的历史时刻,以及这些时刻背后的政治和社会因素。

  4. 写作背景:这首诗是在1948年2月创作的,当时正值中国内战期间,国共两党之间的冲突不断升级。陈寅恪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战争和政治动荡的担忧,以及对国家未来命运的关注。

陈寅恪的《丁亥除夕作》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和时代忧虑的诗歌,更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个重要时期的缩影。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陈寅恪作为历史学家和文化学者的深厚底蕴及其对中国近现代历史的独到见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