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登燕子矶感怀

雾净天高万里秋,巍矶巀嶪锁江流。
山河代异波声在,麋鹿朝游王气收。
旧恨何须同楚泣,雄心且莫问吴钩。
月华不管兴亡事,依旧深宵照石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秋夜登燕子矶感怀》的作者是陈衍虞。陈衍虞(1630-1697),字园公,号莲山,是清朝时期的著名诗人,海阳人,明崇祯壬午举人。陈衍虞的作品风格独特,他善于将自然景观和历史典故融入诗中,表达出深厚的情感与哲理。

陈衍虞在《秋夜登燕子矶感怀》中描绘了秋日江边的景象,雾气散尽之后,天高云淡,万里无云,展现出一派辽阔壮美的秋天景象。巍峨的燕子矶矗立江流之中,仿佛一道坚固的屏障。诗中还通过“山河代异波声在”等意象表现了时间的变迁和历史的沧桑感,而“麋鹿朝游王气收”则反映了古代王朝的衰落和国家的兴衰更迭。

《秋夜登燕子矶感怀》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色的描写,更是一次情感的抒发。诗中透露出作者对于国家命运的忧虑与思考,同时也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的情怀。陈衍虞在这首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自己的政治主张,但通过景物的描绘,读者能感受到诗人深沉的情感以及对国家未来的深切关怀。

《秋夜登燕子矶感怀》不仅是陈衍虞个人情感的投射,也是当时社会背景的一个缩影。在明朝末年的动荡时期,许多文人墨客都在作品中表达了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注。陈衍虞通过这首诗展现了自己忧国忧民的情操,这种精神也成为了后人研究明代文学的重要资料。

《秋夜登燕子矶感怀》不仅以其精湛的艺术手法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观,而且蕴含着深刻的历史哲思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清代诗人陈衍虞的文化成就和思想深度,以及他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