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除返湖卢

播荡宁知岁,归来尚及春。
竹扶高石瘦,花救小园贫。
巡视周三径,情亲见四邻。
起衰诗力薄,惭愧草堂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岁除返湖卢》是清代诗人陈曾寿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该诗作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家乡的眷恋之情。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的内容、风格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1. 作者简介
  • 陈曾寿:字仁先,号耐寂、复志、焦庵,家藏元代吴镇所画《苍虬图》,因以名阁,自称苍虬居士。
  • 生活背景:陈曾寿是晚清官员、诗人,光绪二十九年进士,官至都察院广东监察御史,入民国后筑室杭州小南湖,以遗老自居,后曾参与张勋复辟、伪满组织等历史事件。
  1. 诗歌原文
  • 播荡宁知岁:意指漂泊在外,却未能意识到岁月已逝。
  • 归来尚及春:表达归来之时,春天尚未结束,意味着时光流逝之迅速。
  • 竹扶高石瘦:形容竹子虽高而瘦,形象地描绘了高耸入云却又孤独的竹子。
  • 花救小园贫:花朵挽救了因贫穷而显得凋敝的小园。
  • 巡视周三径:指的是在小径上巡视,表现出对周围环境的细心观察。
  • 情亲见四邻:表达了与邻里间的情感交流和亲切感。
  • 起衰诗力薄:自嘲自己的诗歌创作力量有限,不足以扭转局势。
  • 惭愧草堂人:对自己在历史上的一些行为感到惭愧,认为自己是一个遗老。
  1. 主题思想
  • 对自然的热爱:通过描写自然景物,传达出作者对大自然美景的深深爱恋。
  • 怀旧与思乡:通过对故乡的描述,抒发了作者对家乡的深情厚意。
  • 人生感慨:反映出诗人对人生经历的深刻体悟和感慨。
  1. 艺术手法
  • 平实的语言:诗句语言朴实无华,但富含情感,直抒胸臆。
  • 意象生动:运用竹、石、花等意象,形象地描绘了景色和氛围。
  • 结构紧凑:全诗结构紧密,层次分明,每个句子都围绕主题展开。
  • 对比鲜明:通过“播荡”与“归来”的对比,突出了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感受。
  1. 文化价值
  • 文学地位:作为近代文学作品,《岁除返湖卢》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 历史意义: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状况和个人心态,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
  • 美学价值:在艺术表现上具有一定的创新和独特性,为后世提供了审美借鉴。
  1. 历史评价
  • 学者评价:学术界普遍认为陈曾寿的诗作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被广泛研究和赞誉。
  • 读者反馈:许多读者对《岁除返湖卢》的喜爱,认为其文字优美、意境深远。
  1. 现代影响
  • 教育应用: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岁除返湖卢》常被选作阅读材料,用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 文化传承: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代表之一,《岁除返湖卢》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1. 相关作品
  • 关联作品:《岁除返湖卢》与其他清代诗歌有诸多相似之处,反映了当时文人对生活的感悟和对自然的赞美。
  • 同代作家:陈曾寿与同时代其他文人如郑燮、袁枚等人都有过交往和交流,对当时文坛有一定的影响。
  1. 个人生平
  • 政治经历:陈曾寿曾积极参与清末的政治活动,并一度成为伪满洲国的参与者。
  • 文学生涯:尽管晚年归隐,但他的文学创作并未停止,继续留下了大量诗文佳作。

除了以上内容,在了解和学习《岁除返湖卢》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 理解诗歌中的典故和历史背景,这对于深入理解诗意至关重要。例如,“陈沆曾孙”这一信息有助于了解陈曾寿的个人历史背景。
  • 分析诗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播荡”与“归来”的对比,以及“竹扶高石瘦”和“花救小园贫”等生动的描写。
  • 探讨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内涵,以及它在当时社会中的意义和作用。
  • 考虑诗歌在文学史上的位置和影响,以及它在当代的文化价值和启示。

《岁除返湖卢》作为一首反映作者个人情感、历史背景和时代风貌的诗歌,不仅在文学上有较高的成就,而且在文化传承上也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研究,不仅能更深入地了解清代文学,也能从中汲取到生活的智慧和审美的享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