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留滞卧修门,一夕秋风醒梦魂。
事与生来知未了,吾先我丧欲何存。
孤踪肮脏天方厌,万影凄凉月不温。
隔岁风光惊似昨,重看愁对菊花樽。
辛亥八月十一日生日感赋
介绍
《辛亥八月十一日生日感赋》是近现代诗人陈曾寿的一首古体诗,创作于清末。此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陈曾寿诗歌创作的代表作之一。以下将详细解读这首诗:
作者简介:陈曾寿,晚清官员、诗人,字仁先,号耐寂、复志、焦庵,家藏元代吴镇所画《苍虬图》,自号苍虬居士。他生于湖北蕲水县巴河陈家大岭,状元陈沆曾孙。陈曾寿的仕途并不顺利,他在光绪二十九年中进士后,曾任都察院广东监察御史,但入民国后,他选择筑室杭州小南湖,以遗老自居。
诗作原文:
七年留滞卧修门,一夕秋风醒梦魂。
事与生来知未了,吾先我丧欲何存。
孤踪肮脏天方厌,万影凄凉月不温。
隔岁风光惊似昨,重看愁对菊花樽。诗句解析:
- 七年留滞卧修门:描述了诗人七年来在政治环境中的困境和流离失所的状态。
- 一夕秋风醒梦魂:表达了一种从梦中醒来的感觉,暗示了诗人对未来充满期待和希望的心态。
- 事与生来知未了:反映了诗人对于人生问题的思考,认为很多事情都是无法解决的,表达了一种悲观的人生态度。
- 吾先我丧欲何存:表达了一种对于生命价值的质疑,思考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和作用。
- 孤踪肮脏天方厌:描述了诗人孤独无助的状态,感到世界对自己冷漠。
- 万影凄凉月不温:表达了一种对于世界的冷漠和失望,认为世界没有给予自己温暖。
- 隔岁风光惊似昨:回忆过去的风光,但发现一切都变了,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
- 重看愁对菊花樽:通过对比过去和现在的不同,表达了人生的无常和变化。
主题思想: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命运的感叹,对于社会现实的不满,以及对未来的迷茫和困惑。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受和情感。这种表现手法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浓厚的情感色彩,使读者能够深入地感受到诗人的内心世界。
艺术特色:诗人运用了大量的象征和隐喻手法,如菊花象征着高洁的品质,而菊花樽则代表了诗人的生活状态。此外,诗人还善于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使得整首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历史影响:陈曾寿的这首诗在当时引起了广泛关注,被视为近代宋派诗的重要作品。他的诗歌不仅在当时受到赞誉,而且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后来的诗人和评论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陈曾寿作品的影响。
文化价值:陈曾寿的这首诗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它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学观念,以及对于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和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以及它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和发展。
《辛亥八月十一日生日感赋》不仅仅是一首诗,它是陈曾寿一生的思想和情感的结晶,也是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近现代文学的发展脉络,以及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