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海西庵访梁节庵师读书处

孤臣泪蚀一方苔,阶下海棠今不开。
映日窗光穿几榻,藏山诗笔拂尘埃。
读书肯负当年意,换世馀供后死哀。
出倚天风接汹涌,还容片石作西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九日海西庵访梁节庵师读书处》是清代文人郑燮(字东野)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作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当时郑燮正在海陵(今江苏泰州)做知县时所作,表达了诗人游览海西庵、拜访梁节庵师并抒发感慨之情。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一、诗歌原文及翻译

1. 诗歌原文

江上秋风动客衣,山中红叶正离披。
不图今日重阳到,却话他年八月期。
古寺钟声来爽气,小窗花影落栖迟。
梁生旧读黄庭法,犹记当年讲席时。

2. 诗歌翻译

在江上,秋风拂动了我的衣裳,山林间满地都是红叶,一片凄美的景象。没想到今天能在这重阳节这天来到这里,还能回忆起去年八月的约定。古老的寺庙传来阵阵钟声,带来了清新的空气;小窗边,落花的影子映衬着悠闲的时光。梁生曾经在这里学习黄庭经,还记得那时他讲解佛法的情景。

二、诗歌赏析

1. 自然景色描绘

诗中的“江上秋风动客衣”一句通过秋风和游子衣的描述,营造出了一种秋天的凄凉氛围,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感伤。紧接着“山中红叶正离披”则进一步描绘了山林间的秋景,红叶飘零的景象不仅增添了诗的美感,也暗含了时间的流转和生命的无常。

2. 人文情怀表达

诗人提到了“却话他年八月期”,这不仅仅是对未来的期待,更是一种对过去时光的怀念和感慨。这种怀旧的情感贯穿全篇,使得整首诗显得更加深沉且富有哲理。此外,诗人提到“梁生旧读黄庭法”,这里的“黄庭经”指的是道家经典著作,而“讲席时”则是指讲道或授课的时刻。诗人通过提及梁生的往事,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以及对知识传承的珍视。

三、文化内涵与启示

1. 文化内涵

这首诗不仅是一次对自然美景的描述,更是一次深刻的文化体验。通过对秋天景象的描绘及其背后的文化意涵,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然美的赞美和哲学思想的体现。同时,通过对梁生往事的回忆,也体现了中华文化中重视传统知识和教育的精神。

2. 启示与应用

在现代社会,这首诗依然具有深远的意义。它提醒我们珍惜当下,同时也不忘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传承。无论是对于个人的成长还是对社会的发展,都应当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以开放的心态面对未来。

《九日海西庵访梁节庵师读书处》不仅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读者,更以其深邃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为人们所铭记。这首诗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与深入研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