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落残山剩水边,故宫禾黍入荒烟。
饥餐尚藉遗黎粟,渴饮仍分御苑泉。
枝上空啼乌哑哑,原头又动草芊芊。
倚楼看剑终何事,白日青春祇惘然。
清华园即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清华园即事》是陈曾寿创作的一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历史沧桑、个人境遇和时代变迁的深刻感慨。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陈曾寿的个人经历紧密相关。他生于1878年,是一位著名的诗人和文学家,陈曾寿(字仁先)是光绪二十九年的进士,曾任刑部主事及广东道监察御史等职。他的仕途经历颇为丰富,曾在清、民国时期担任过多项官职,并曾为张之洞幕僚,参与新政。在辛亥后,一度侨居上海,最终病逝于上海。
从诗歌内容来看,《清华园即事》以清华大学附近的圆明园遗址为背景,通过细腻的语言描述了清华大学园内的残破景象以及周围荒凉的环境,展现了历史的沧桑感和对过去辉煌的怀念。诗中“梦落残山剩水边,故宫禾黍入荒烟”两句,直接描绘了圆明园遗址的景象;“枝上空啼乌哑哑,原头又动草芊芊”,则通过鸟语和草的生长,传达了一种荒凉而又生机勃勃的对比美。
陈曾寿在诗中不仅表达了对圆明园遗址的感慨,也抒发了个人的身世之感。“饥餐尚藉遗黎粟”,“渴饮仍分御苑泉”,这些描写反映了诗人生活的艰辛,以及他在困境中的坚持和奋斗。而“白日青春祇惘然”,则透露出诗人对于未来无措和迷茫的情绪。
《清华园即事》不仅是陈曾寿对清华园及其周边环境的描述,更是一首充满情感和哲思的作品。通过对圆明园遗址的描绘和对自身经历的反思,诗人展现了自己对过去时代的无限追忆以及对未来的深沉思考,使得这首诗成为研究清末近现代初文化与政治的重要文本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