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州江干旅夜

崩岸村移感旧经,荒江独夜酒微醒。
万端空后观忧患,结念孤时赘影形。
霜气穿茅灯飐飐,角声挟浪月冥冥。
天亲回首馀抔土,陌路逢人泪自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黄州江干旅夜》是由清末诗人陈曾寿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下面对这首诗进行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陈曾寿,字仁先,号苍虬,湖北省蕲水人。他是名诗人陈沆的曾孙,以诗歌著称。他不仅在晚清时期活跃,还曾为张之洞幕僚,并在伪满时期担任近侍处长、内廷局长等职。他的一生经历了清、民国、张勋等多个历史阶段,其作品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变迁与个人的情感经历。

  2.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光绪二十九年,当时陈曾寿正在刑部主事和广东道监察御史的职位上。他身处一个充满政治变革和社会动荡的时期,因此这首诗可能是在某种社会变迁或个人感慨中产生的。

  3. 诗歌内容:诗中描绘了诗人在一个秋夜独自行走在荒凉江边的情景。诗中的“崩岸村移感旧经,荒江独夜酒微醒”表现了诗人对过去的回忆和现实的感慨。而“霜气穿茅灯飐飐,角声挟浪月冥冥”则营造了一种幽静而又略带忧伤的氛围。最后一句“天亲回首馀抔土,陌路逢人泪自零”,更是表达了诗人对过往岁月的无限怀念和当下孤独的心境。

  4. 艺术特色:《黄州江干旅夜》在艺术表现上具有鲜明的特点。首先,诗人采用了典型的古典诗歌形式,如平仄、押韵等,展现了传统诗歌的艺术魅力。其次,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精细描写,如“霜气穿茅灯飐飐”和“角声挟浪月冥冥”,营造出一种深邃的意境。此外,诗歌的语言简洁而含蓄,既有深沉的历史感,又有强烈的个人情感。

  5. 历史意义:从历史的角度看,这首诗不仅反映了陈曾寿个人的生平和思想历程,也折射出了清末民初社会的政治动荡和文化变迁。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状况和个人情感。

  6. 现代价值:在现代,这首诗仍然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它不仅是研究清代诗人陈曾寿的重要资料,也为现代人提供了丰富的审美体验和深刻的人生感悟。

这首诗不仅仅是一首诗歌作品,它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对于喜欢古代诗词的读者来说,它是了解清朝文人思想和情感世界的窗口。同时,对于热爱古典文学的现代人而言,它也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和思想的触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