淹留

三年冰雪此淹留,未识春风已入秋。
浓笑有花多僻异,高鸣无鸟只啁啾。
致身砺石谁羊鼻,入梦精魂感马周。
际遇由来关运会,深恩惆怅若为酬。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风流子·书帙省淹留》是一首元代刘秉忠所作的诗词,而“淹留”这一词汇在文学作品中通常用来描述长时间停留或滞留的状态。下面将详细介绍文学作品中的“淹留”:

  1. 文学作品中的使用
  • 文学作品中,“淹留”一词经常被用来形容人在某一地点停留的时间较长,无法立即离开。例如,在刘秉忠的《风流子·书帙省淹留》中,就描述了人间事一笑不须愁,红日半窗,梦随蝴蝶,碧云千里,归骤骅骝的情景。这里的“淹留”表达了作者对于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美好时光的留恋。
  • 在宋代柳永的《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中,也用“淹留河外作时丰”这样的词句抒发了作者漂泊江湖的愁思和仕途失意的悲慨。
  1. 古代诗词中的体现
  • “淹留”在古代诗词中并不鲜见,它往往与文人墨客的游历、离别、羁旅行役等活动密切相关。如屈大均的《留别馆主人凌君》,诗中提到连朝阴雨甚,行李苦淹留,表达了作者因天气原因而滞留的无奈与辛酸。
  • 在三国时期,曹丕的《燕歌行》中有“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的句子,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家乡的深深眷恋以及对异乡生活的无奈。
  1. 历史典故中的运用
  • 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淹留”常常与古代文人的历史事件和个人经历联系在一起。例如,南宋黄庭坚的《二月丁卯喜雨吴体为北门留守文潞公作》,其中“淹留河外作时丰”一句,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观的美丽,也寄托了诗人对国家繁荣的期望。
  1. 现代文学中的借用
  • 在现代文学作品中,“淹留”有时也被用来表达现代人的生活状态和心境。如郑孝胥的《楚辞·离骚》中提到“时繽纷其变易兮,又何可以淹留?”,反映了诗人对时代变迁的感慨以及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

“淹留”一词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多样的表现形式。它不仅体现了文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也反映了他们对生活、历史和文化的深刻感悟。通过欣赏这些文学作品,人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淹留”这一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意义及其背后的情感和哲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