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花江岸闲步同治芗

连洲芳草暗鱼红,山色家家映水窗。
万里凋颜双秃鬓,三年明眼一澄江。
曾无豪兴飞银鲙,暗有归心落远艭。
回首滔天三户尽,愁言风景似乡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松花江岸闲步同治芗”是清代末年陈曾寿的一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家乡、自然和历史变迁的深沉感慨。以下是关于这首诗的介绍:

  1. 作者简介:陈曾寿(1893-1940),字仁先,号云麓,浙江诸暨人,近代诗人。他的诗作多反映了晚清至民国初年的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个人风格。在文学史上,陈曾寿的诗作被广泛传颂,尤其是在其代表作《松花江岸闲步同治芗》中,更是展现了他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深情厚意和对家国命运的忧思。
  2. 诗歌原文:连洲芳草暗鱼红,山色家家映水窗。万里凋颜双秃鬓,三年明眼一澄江。曾无豪兴飞银鲙,暗有归心落远艭。回首滔天三户尽,愁言风景似乡邦。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松花江畔的自然风光以及作者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其中,“万里凋颜双秃鬓,三年明眼一澄江”两句,既展现了自然景观的壮丽,也反映了岁月变迁带给人们的影响;而“曾无豪兴飞银鲙,暗有归心落远艭”则体现了作者虽身处异地却心系故土的情感。
  3. 艺术特色: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是意境深远,通过对松花江两岸的自然风光的描绘,营造出一种宁静、优美的氛围,使读者仿佛置身于画卷之中;其次是语言优美,整首诗用词考究,韵律和谐,读来朗朗上口;最后是主题鲜明,诗人通过细腻的文字将个人情感与国家兴亡紧密相连,表达了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注。
  4. 历史背景:该诗创作于清末近现代初时期,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动荡不安,列强入侵,民族危机日益严重。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陈曾寿通过描写松花江畔的景色,寄托了他对家乡、自然和历史的深刻思考,同时也表达了对民族未来的美好祝愿。

《松花江岸闲步同治芗》不仅是一部反映自然美景的佳作,更是一部蕴含丰富文化内涵和深厚情感的作品。它不仅是陈曾寿文学成就的代表,也是中国古典诗词宝库中的瑰宝。对于热爱诗歌、追求美好生活的人们来说,这首诗无疑是一座值得反复品味的精神丰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