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入觐敬述

断雁重来郁苦悲,秋风又及一年期。
阶铺落叶霜痕重,殿拥寒花日影移。
恩意直无言可喻,小臣惟有泪如縻。
可堪前席深深语,已是天穿地朽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九月入觐敬述》是清朝诗人陈曾寿创作的一首诗,展现了作者在特定历史时期内的心情和感慨。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
  • 陈曾寿(1878-1949),字仁先,号苍虬,湖北蕲水人。他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多才多艺的文人,不仅在诗歌创作上有深厚的造诣,还著有《苍虬阁诗》、《旧月簃词》等作品。他与张之洞有过合作,并曾担任广东道监察御史、近侍处长等职务。
  1. 诗歌原文
    断雁重来郁苦悲,秋风又及一年期。
    阶铺落叶霜痕重,殿拥寒花日影移。
    恩意直无言可喻,小臣惟有泪如縻。
    可堪前席深深语,已是天穿地朽时。

  2. 主题分析

  • 这首诗的主题是对过去岁月的怀念和对未来命运的忧虑。通过描写秋天的景象,诗人传递出一种深秋的凄凉之美以及内心的孤独与无助感。
  1. 艺术特色
  • 语言风格:《九月入觐敬述》的语言简洁而富有诗意,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秋天的景色以及人物的情感变化,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深沉的哲理意味。
  • 意象运用:诗中巧妙地使用了“断雁”、“落叶”、“寒花”等自然意象,以及对“秋风”、“霜痕”、“日影”等天气现象的描述,构建了一个充满哀愁与希望并存的氛围。
  1. 历史背景
  • 《九月入觐敬述》的创作年代处于中国晚清至民国初期,这一历史阶段的国家动荡不安、社会变革频繁。作为一位经历过多次政治变动的诗人,陈曾寿的作品反映了那个时代特有的社会氛围和个人情感。
  1. 文化价值
  • 《九月入觐敬述》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通过对这首诗的理解,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清代至民国时期的社会状况及其变迁。

《九月入觐敬述》不仅是陈曾寿个人情感的真实写照,也是其时代背景下的产物,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历史风貌和个人的命运。这首诗的艺术成就和历史价值使其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