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夜同李道人野次看月

夜色满柴门,二人自成世。
众木霜气中,叶黄影在地。
竹筱拥寒溪,相虬入烟态。
贫家惟白晓,庭空静如寺。
遥柝转寥天,疏星耿三四。
清言不世出,万象破幽寐。
归写良夜图,清冷难题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十八夜同李道人野次看月》是陈曾寿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下面将围绕这首诗的内容、风格以及背景等几个方面展开介绍:

  1. 内容概述
  • 情景描绘:诗中描绘了一幅深夜柴门旁的幽静景象,夜色浓郁,月光皎洁。诗人与友人李道人一同漫步于野外,感受着大自然的宁静美。
  • 人物心境:通过“二人自成世”和“清言不世出”等句,表达了诗人对友情和自然之美的珍视与感慨。同时,也透露出一种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和对世事的淡然。
  1. 风格特点
  • 意境深远:陈曾寿以简洁的笔触勾勒出了一幅静谧的画面,通过对夜晚环境的细腻描写,营造出一种空灵而深邃的艺术氛围。
  • 用词考究:全诗语言精炼,意象生动。如“竹筱拥寒溪,相虬入烟态”等句子,既展现了自然景物的生机,又富有诗意,显示了诗人深厚的艺术造诣。
  1. 文化背景
  • 时代背景:此诗创作于清末民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而诗人选择在此时表达内心的宁静和对自然的热爱,显示出其独特的审美追求和文化情怀。
  • 作者经历:陈曾寿出身于书香门第,光绪年间进士及第。他的一生跨越了不同的历史阶段,从官场到民间,再到海外,其诗歌作品反映了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文化变迁。
  1. 艺术鉴赏
  • 意象运用:诗中的“竹筱拥寒溪”等意象,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观,也寓意着诗人内心的平和与超脱。
  • 情感表达:整首诗洋溢着诗人对友情的珍视以及对自然美的赞美,情感真挚而深沉,给人以强烈的共鸣。
  1. 历史影响
  • 文学地位:虽然《十八夜同李道人野次看月》在历史上可能并未引起广泛关注,但它作为陈曾寿作品中的一部分,仍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和研究意义。
  • 读者反响:对于爱好古典诗词的读者来说,这首诗可能是一个了解陈曾寿诗歌风格的窗口,同时也能从中感受到传统中国诗歌的魅力。

《十八夜同李道人野次看月》不仅是陈曾寿诗歌创作中的一首佳作,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情感表达,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