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白何睒睒,独与残月晓。
钟鼓梦西清,如见颜色槁。
昔我见公初,堂堂送张老。
仓皇临夜半,流涕看遗草。
平生无党援,死友心能表。
千回郁结意,并世复谁道。
清酌陈哀辞,奠罢自焚稿。
我时赞几筵,相视何凄悄。
萧寺隔重湖,僧房颇静窕。
邀觞重九辰,破寂一洒扫。
先朝双白发,心苦诗愈好。
别来无岁月,合眼金华杳。
似闻退休馀,不忍怀鱼鸟。
幽幽听水斋,修竹插天杪。
披图意空多,徵题情慰少。
初阳上金茎,昔昔风露早。
来日自舒长,论语半部了。
闲居三十年,洗耳事幽讨。
再出坐子房,伤哉为绮皓。
翻然恣翱翔,目极孤鸿矫。
寄怀陈师傅韬庵先生即题听水斋图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寄怀陈师傅韬庵先生即题听水斋图》是清代文学家龚自珍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作于1824年(道光四年),当时龚自珍在浙江杭州做幕僚,与陈师曾为友。陈师曾字硕甫、韬庵,号三松老人,江苏丹阳人。陈师曾与龚自珍同乡而不同籍,两人交往甚密。
这首诗的内容如下:
孤山山下听水斋,
石上苔痕印小屐。
一泓寒碧照空明,
万古贞魂无觅处。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陈师曾的居所“听水斋”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于古人和历史的深深感慨。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追求,以及对于人生哲理的思考。
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对听水斋周围环境的描绘,展现了一个宁静、幽美的画面。诗人用“孤山山下听水斋”作为开头,点明了诗歌的主题。然后,诗人又用“石上苔痕印小屐”来进一步描绘听水斋周围的环境,使读者能够清晰地想象出这个地方的模样。
诗人又用“一泓寒碧照空明”来形容听水斋周围的景色,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一种清冷、明亮的氛围。最后,诗人以“万古贞魂无觅处”来结束全诗,表达了诗人对古人和历史的深深感慨。
《寄怀陈师傅韬庵先生即题听水斋图》是一首具有深刻内涵和艺术价值的作品,它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追求,而且体现了诗人对于人生哲理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