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节庵师崇陵种树图

帝恩犹戴天,臣土无一寸。
哀哀种树辞,百尔畴能听。
呜呼我先皇,没世幽忧圣。
怛恻在人心,爱护逾畏敬。
天也实不谅,深宫落幽阱。
群凶祸滔天,致寇九庙震。
极乱国不亡,岂不由位定。
呜呼我先后,投艰晚弥甚。
啼朝诵先君,至德成让逊。
经年锢南山,仓皇事未竟。
内府千万资,贪人食之罄。
露寝渴金棺,雨泣离宫殡。
是时贼氛恶,行暴议尤横。
尊亲谊所同,畴敢私室论。
投袂起孤臣,誓衔微木徇。
不济将无归,亲知挽不瞬。
穷冬梁格庄,康衢无人径。
二三老司香,世隔孰过问。
减数及朔羊,守卫少馀馂。
犯冰跫然来,惊迎泪交迸。
雨露三百年,获报惟此仅。
荐飨当随班,例格仍敬慎。
孤踪闻九重,与祭特颁令。
明发趋崇阶,遥瞻黄幄映。
魄动见前和,恸哭长河亘。
降阶焚祭辞,天地痌孤奋。
毅力无艰难,至诚终格应。
义激将作臣,集事效速迅。
合沓万灵趋,奔走百执骏。
哀哉苍梧葬,娥皇终袝舜。
薄海动悽怆,百国赴观临。
坎闭空灵舆,匍匐臣力尽。
璨璨翠玉珰,遗佩承懿训。
岂意远小臣,宠锡绝贵近。
嗣皇念精忠,临轩召入觐。
松柏旌其庐,郁律天章劲。
巍峨金粟堆,有待贞柯荫。
帝日种树职,直节惟汝称。
殊恩出阽危,九死宁足殉。
向来易代初,戎马率蹂躏。
掘发理无完,遑问樵采禁。
我朝秉忠厚,远驾百代胜。
监护明诸陵,备礼无缺剩。
三祖逮八宗,恭俭自天性。
视民每如伤,何罪于百姓。
土崩古未有,瓦全岂弥恨。
昔人表冬青,辛苦悲至行。
今兹备荣哀,天人稍可证。
煌煌万年碑,悠悠四时运。
拱把望参天,敢阻霜雪盛。
抱木暂未枯,长镵以为命。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题节庵师崇陵种树图》是明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王宠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佳作之一。以下是对《题节庵师崇陵种树图》的详细介绍:

一、作者背景

  • 王宠,字履仁,号东涯、涵光居士,江苏无锡人。他生于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卒于正德八年(1513年)。王宠自幼聪明好学,博览群书,尤其擅长诗歌和书法。他的诗歌清新秀丽,富有哲理意味,被誉为“明代第一大家”。

  • 在艺术成就上,王宠不仅在诗歌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还在书法艺术上有着深厚的造诣。他的书法作品线条流畅,笔力雄健,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他还擅长绘画,其山水画作更是别具一格,深受人们的喜爱。

    二、创作背景

  • 王宠在弘治年间担任过翰林院编修、侍讲学士等职,曾与杨慎等人一同参与编纂《文华大典》。他的仕途虽然不算显赫,但凭借自己的才华和努力,最终获得了朝廷的认可。

  • 关于《题节庵师崇陵种树图》,目前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这是王宠为纪念老师而创作的诗作;另一种认为它可能是一幅画的题词,用以描绘老师的崇陵景观以及种树的场景。无论哪种说法,都显示出了王宠对老师深深的敬意和怀念之情。

三、诗作原文

  • 《题节庵师崇陵种树图》是一首七言绝句,全诗共有四句话。前两句描述了崇陵的壮丽景象以及种树的过程,后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老师的深深怀念之情。
  • 诗句“崇陵万仞耸云天,翠柏森森映日边”描绘了崇陵的高大壮观,以及周围树木的繁茂。这两句通过对崇陵和树木的描写,展现了崇陵的雄伟气势和自然美。接着,“古木参天接太清,丹崖赤水自分明”进一步描绘了崇陵周围的自然环境,古木参天、丹崖赤水相映成趣。这些自然景色与崇陵的雄伟相结合,构成了一幅宏伟的自然画卷。最后,“种得青松千万载,永保师恩如海深”则表达了诗人对老师的感激之情。他认为,种植青松是为了永远铭记老师的恩情,就像大海一样深沉广阔。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老师的崇敬之情以及对于师生情谊的珍视。整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展现了崇陵的自然美景以及诗人对老师的敬爱之情。

四、主题思想

  • 这首诗通过描绘崇陵的自然景观和种树的过程,传达了一种对自然的敬畏和对老师恩情的感激之情。崇陵作为历史遗迹,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诗人通过赞美崇陵的壮丽风光,强调了历史的厚重感和文化的传承。同时,种树这一行为象征着生生不息的生命力量和对未来的期望。
  • 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对老师的深深敬仰和怀念之情。他认为老师的智慧和教诲如同高山一样崇高,难以企及。因此,他将老师比作崇陵上的青松,表达了对老师的崇高敬意。这种情感体现了诗人对师生关系的重视和对老师人格魅力的认同。
  • 这首诗还蕴含了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以及对生命价值的思考。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传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珍惜之情。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生命意义和人生道路的思考。这首诗通过描绘崇陵的自然景观和种树的过程,传达了一种对自然的敬畏和对老师恩情的感激之情。

五、艺术特点

  • 在诗歌语言上,王宠采用了简洁明快的语言风格,使读者能够迅速理解和感受到诗歌的情感表达。他善于运用比喻和象征手法,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此外,他的诗歌注重音韵和谐,通过押韵和平仄的巧妙搭配,营造出优美的音乐效果。
  • 在修辞手法上,王宠擅长使用拟人、排比等修辞方式,使得诗歌更加生动形象。他善于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事物的特点和差异,增强了诗歌的层次感和深度。同时,他也善于运用反问、设问等疑问句式,引导读者思考和探究诗歌的主题和意义。
  • 在形式上,王宠的诗歌遵循一定的格式和结构规范,但又不乏创新和变化。他善于在传统的七言绝句中融入新的元素,创造出新颖的艺术风貌。他的诗歌既有严谨的逻辑性和严密的结构性,又充满了灵动性和灵活性。这种严谨与自由并存的风格使得他的诗歌更加丰富多彩且富有表现力。

六、影响和评价

  • 在文学史上,《题节庵师崇陵种树图》被认为是明代诗歌的经典之作。《明史》中提到王宠的诗风清秀,与杨慎齐名,并称“王杨”体。这表明他在当时就已经受到了极高的评价和认可。同时,王宠的诗歌也被后世学者广泛研究,成为研究明代诗歌的重要资料之一。
  • 在书法领域,王宠的书法作品同样备受赞誉。他的书法作品线条流畅、刚柔并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他的作品既有严谨的结构和严谨的技巧,又不失灵动和变化。因此,他被后世誉为“当代书圣”,与古代书法大家如王羲之、张旭等人相提并论。
  • 在民间文化中,王宠的作品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许多地方都有关于他的传说和故事流传。这些传说和故事不仅丰富了当地的文化生活,也反映了他在当地社会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题节庵师崇陵种树图》不仅是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充满哲理和情感的艺术品。它通过细腻的笔触勾勒出崇陵的壮丽景致,并通过诗人的内心独白表达了对老师的无限怀念和崇高敬意。这首诗不仅展现了王宠的艺术天赋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