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文山指南宫

文山山上指南宫,不与寻常佛寺同。
壁峭峰高云路近,林深树密石门通。
晨清鸟语喧庭外,日暮蝉声杂院中。
我到蓬莱经两度,俨然如遇活仙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谒文山指南宫》是清代诗人高选锋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表达了对自然美景和道教文化的深深热爱与敬仰。下面将对这首诗进行更为全面的介绍:

  1. 作者简介
  • 高选锋(1856~1944),字墀英,号拔庵,原籍福建安溪。他后迁至台北兴雅庄(今松山区)并定居此地。高选锋在文化和教育事业上有着不俗的表现,他曾在光绪十二年(1886年)考入台北府学,并在乙未年(1895年)割台后携眷内渡,定居福州,之后还曾参与台北瀛社诗会等活动。
  1. 文学背景
  • 《谒文山指南宫》的创作时间虽不详,但可从其内容推断为清末民初时期的作品。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文人常常借助诗词来抒发情感或表达对理想的追求。高选锋的这首诗不仅展示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也反映了他对道教信仰的虔诚以及对于自然美的赞美。
  1. 诗歌内容详解
  • 壁峭峰高云路近:描绘了文山的峻峭山峰和云雾缭绕的景象,给人一种接近仙境的感觉。
  • 林深树密石门通:表现了文山深处林木茂密、路径曲折的特点,给人以探索秘境的冲动。
  • 晨清鸟语喧庭外:描写了清晨时分,鸟儿欢唱的场景,增添了一份生机与活力。
  • 日暮蝉声杂院中:描述了日暮时分,蝉鸣声声,营造了一种宁静而又略带忧伤的氛围。
  1. 宗教文化影响
  • 《谒文山指南宫》中的“俨然如遇活仙翁”表达了诗人对道教仙人的崇拜和敬仰,同时也体现了道教文化在台湾社会中的影响。
  1. 地理环境描绘
  • 这首诗不仅表达了诗人的审美情趣,还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现了文山的自然美。文山的独特地理位置和丰富的植被为诗人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使他能够通过诗歌表达出对这片土地深深的眷恋。

《谒文山指南宫》不仅是一首诗歌作品,更是一幅生动的图画,它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描写,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道教圣地——文山及其周边的自然风光。这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是了解清朝末年台湾道教文化的重要文献之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