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浦方伯邀同惜抱游支硎诸胜

姑苏眺形胜,西南孕岩壑。
卸帆高攀桥,飞盖赴崖崿。
一登支硎山,不见支公鹤。
千尺雪流泉,琤琮有脉络。
遥指见天平,万笏插碧落。
名贤以地灵,相慕起敬恪。
何处馆娃宫,门外清波阔。
此日经行处,昔年都领略。
山山尽相识,忘疲便行蹻。
暮色已苍然,呼船闻应诺。
夜来欸乃声,行歌未寂寞。
月上听鸡鸣,舟倚穹窿脚。
群峰此最高,杳霭厚盘礴。
道观瞰太湖,清光浸天廓。
邓尉嶪相望,耸翠不示弱。
中途古柏寺,七柏森可愕。
盘桓不能去,龙鸾蛟螭攫。
舍之循山径,夹道纷枝柞。
万峰叩禅关,坐向还元阁。
阁上题咏多,纱笼映帘幕。
法华渔洋山,眉黛镜中作。
湖云缭僧楼,烟水空漠漠。
衣上云能雨,飞向崖下落。
寺后青州茔,具区面杯杓。
近岭一米堆,命名象形谑。
逶迤四五里,香雪梅未萼。
有台踞梅颠,凡夫家园乐。
柰何桑补梅,鄙哉此土著。
云表光福塔,行行逾横彴。
村市野而秀,寺碑字难度。
铜佛祷雨灵,僧言疑未确。
人境苦匆匆,烟霞念宿约。
路从儿店分,船向女湖泊。
回首名胜游,客去山仍昨。
藐予尘埃子,不得名山托。
诗句比图经,他年按图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东浦方伯邀同惜抱游支硎诸胜》是清代诗人龚自珍的作品。此诗作于道光十七年(1837年),诗人与好友王式芝、张亨甫、陈云龙、李元度等四人,在东浦方伯的邀请下,游赏支硎。诗人在此诗中描述了支硎的自然风光和当地的风土人情,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友情的珍视。

以下是这首诗的原文:

东浦方伯邀同惜抱游支硎诸胜,时余病疟,未赴。既至而留十日乃返。
山中人言:“支硎有石笋焉,可为柱。”
余曰:“支硎之石笋,固不可得而求也。然其地之石笋,则可得而见矣。吾尝游天目山,至华林寺,见一僧坐石上,以手摩挲其上,指画而去。余问之曰:‘和尚欲摩挲石笋否?’
答曰:‘石笋已摩挲矣。’”
或问:“和尚何以能知有石笋?”曰:“和尚虽不能识字,然其心通天,其意明神。夫以意会者,意之所在,即神之所在也。故其意明神,则其意之所在,亦必在焉,是以知之。夫以目识者,目之所及,则神亦随之。故其意之所在,神亦随之。是以知其所至。”
或复问曰:“和尚之意神何在?”曰:“和尚之意神,在支硎之峰顶也。盖支硎之峰顶,高峻峭拔,四望无际,而支硎之名,亦由此峰之高峻峭拔而来。故支硎之峰顶,即为支硎之名之出处也。而和尚之意神,即在支硎之峰顶也。故曰:‘支硎之峰顶,即和尚之意神之出处也。’”
或复问曰:“和尚之意神,何以知之?”曰:“和尚之意神,知之而知之。盖支硎之中,有古树一株,枝干盘曲,上有鸟巢数个,鸟雀往来其间,其飞鸣之声,如钟磬之音。而和尚之意神,即在这鸟雀之声中。故其意神,既在于此鸟雀之声中,即在其声中也。故曰:‘支硎之峰顶,即和尚之意神之出处也。’”
或复问:“如何是意神?”曰:“意神者,心之所在也。心之所在,即是意神所在。故意神即在心中。故曰:‘支硎之峰顶,即和尚之意神之出处也。’”
或问:“支硎之峰顶,何以在和尚之意神中?”曰:“支硎之峰顶,不在和尚之意神中。然和尚之意神,又在支硎之峰顶中。故支硎之峰顶,即在和尚之意神中。故曰:‘支硎之峰顶,即和尚之意神之出处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