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秦娥 · 十六夜望月,次韵和鹓雏

伤残漏。花无长好人长寿。人长寿。昨宵持较,容姿微瘦。
一池水被风吹绉。相思打叠双红豆。双红豆。佳人刚病,薄寒堪又。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忆秦娥·十六夜望月,次韵和鹓雏》是清末民国初诗人高旭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以“伤残漏”、“花无长好人长寿”起兴,通过描绘自然景象与人事情感的交织,展现了一幅凄婉动人的画面。下面是这首词的介绍:

  1. 作者介绍:高旭,字天梅,江苏金山(今属上海)人,同盟会会员,南社发起人之一,诗多抒壮志,鼓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后期趋于消沉,有《天梅遗集》。高旭的诗歌创作不仅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也体现了其深沉的政治理想和社会责任感。

  2. 诗词原文
    伤残漏。
    花无长好人长寿。
    人长寿。
    昨宵持较,容姿微瘦。
    一池水被风吹绉。
    相思打叠双红豆。
    双红豆。
    佳人刚病,薄寒堪又。

  3. 作品赏析:《忆秦娥·十六夜望月,次韵和鹓雏》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通过对月光、落花等自然意象的运用,以及细腻的心理描写,展现了作者对生命、爱情及自然的深刻感悟。同时,该词也反映了清末民国初时期社会的动荡不安和文人的精神世界,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4. 历史背景:高旭生活在清末民初这个充满变革的时代,他的诗歌往往寄托着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个人理想的追求。在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动荡,包括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北洋政府的建立与覆灭、以及国共合作与分裂等重大历史事件,这些都深深地影响了高旭及其同代人的思想观念和创作方向。

  5. 艺术特色:《忆秦娥·十六夜望月》在艺术上展现了高旭的诗才和对传统诗词形式的继承与发展。他善于运用传统的词牌体,结合自己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创作出既有传统韵味又不失个人特色的现代诗歌。此外,高旭还注重音乐性和节奏感,使得整首词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韵律美。

《忆秦娥·十六夜望月,次韵和鹓雏》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词作,更是一部反映时代风貌的文学作品。它通过细腻的情感刻画和精湛的艺术技巧,展示了作者对生命、爱情及自然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是研究晚清至民国初年文化变迁的重要史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