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 · 和侯葆三

最是别离酸。何日停骖。不甘袖手独盘桓。扶植东南花灿烂,两地独看。
时事付清谈。一局棋残。东风料峭怕春寒。春水一池吹皱了,底事卿干。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浪淘沙·和侯葆三》是一首由清末民国初诗人高旭创作的词。这首词不仅展示了作者对历史时事的深刻思考,也体现了他对国家命运和个人情感的复杂交织。以下是对该诗更为详细的了解:

  1. 作者简介:高旭(1873—1925),字天梅,号铁君,晚号南湖遗老,浙江嘉兴人。他是南社的三个创始人之一,与柳亚子、陈去病等一同创立了南社,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
  2. 诗词原文
    最是别离酸。何日停骖。不甘袖手独盘桓。扶植东南花灿烂,两地独看。时事付清谈。一局棋残。东风料峭怕春寒。春水一池吹皱了,底事卿干。
  3. 诗词鉴赏
  • 主题思想:高旭通过这首词表达自己对于时局的忧虑以及个人情感的纠结。他既不愿意袖手旁观,又深感国事艰难,内心充满矛盾。
  • 艺术手法:该词运用了对比和象征的手法,通过描绘自然景观来寓意时局的动荡和个人心境的变化。例如,东风料峭暗示着春天的寒冷和时局的不稳定,而春水一池吹皱则象征着内心的焦虑和不安。
  1. 文化背景
  • 历史时期:高旭创作这首诗时,正值中国近代史的动荡时期。这一时期,中国经历了多次的政治变革和社会动荡,包括辛亥革命、北洋政府时期的军阀混战等。《浪淘沙·和侯葆三》中反映出的正是这一历史背景下的个人感慨和社会情绪。
  • 文学流派:高旭的创作风格属于近现代文学中的现实主义,他强调文学作品应当关注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在这首词中,他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反映了时局的变迁和个人的情感状态,体现了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
  1. 词作评价
  • 文学价值:作为一首词,《浪淘沙·和侯葆三》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它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复杂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展现了词人在艺术表现上的功力。同时,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的心境变化和时代的风貌。
  • 社会影响:高旭的这首词在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它在五四运动前后的文学作品中占有一席之地,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灵感和借鉴。同时,它也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对国家命运和民族前途的关注和思索。

《浪淘沙·和侯葆三》不仅是一首情感丰富的词作,也是高旭个人情感和时代背景交织的产物。通过对这首词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高旭的艺术追求和社会责任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