憔悴碧云寺,高台半已倾。
有形皆佛累,不坏是泉声。
旧表何人冢,丰碑上相名。
凭阑发三叹,僧茗照颜清。
偕左白石翁郎夫吴静山徐粼哉张篁村游西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偕左白石翁郎夫吴静山徐粼哉张篁村游西山”是一首清代马朴臣创作的五言律诗,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与友人在西山游玩时的所见所感,表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色和友情的赞美。下面是关于这首诗的一些介绍:
作者介绍:这首诗的作者是马朴臣,字相如,安徽桐城人。他自幼家贫但力学不辍,曾受聘于贵族家庭教授子弟,后辗转数省。乾隆元年中举人,但未能中鸿博,后考中为中书舍人。马朴臣工诗善文,有《春迟诗稿》传世,其作品深受后人赞誉。
诗歌原文及翻译:诗中写道:“憔悴碧云寺,高台半已倾。”描述了诗人到达碧云寺时看到的寺庙已经破旧不堪的景象,表达了一种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慨。“有形皆佛累,不坏是泉声。”则表达了诗人看到周围一切景物都似乎沾染了佛教的尘埃,只有泉水的声音依旧清晰而纯净。
赏析要点:通过对西山美景的描绘,诗人不仅表达了个人的情感体验,还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诗句中的“丰碑上相名”暗喻历史的痕迹和名人的足迹,显示了诗人对于文化遗产的尊重。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是清代诗歌创作中的佳作。
艺术特色:马朴臣的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将个人情感和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展现了清代文人对自然美的独特感悟。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使读者能够在不同的层面感受到诗人的思想情感。
背景影响:作为清代文人的作品,此诗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广泛关注,而且在后世也受到了学者和文学爱好者的高度评价。它不仅是研究清代诗歌的重要文献,也是了解当时社会文化风貌的珍贵资料。
《偕左白石翁郎夫吴静山徐粼哉张篁村游西山》是一首具有深刻内涵的古代诗歌杰作。它不仅反映了诗人的审美追求和生活态度,也折射出那个时代的文化背景和社会风貌。通过这首诗,可以深入理解清代文人的生活情趣和精神世界,同时也可以领略古典文学的魅力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