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寺行宫即目

地近青莲迥绝尘,朅来兴会又从新。
窗含远景正无尽,笔点诸峰自有神。
绿野润沾三月雨,绣岩芳斗一天春。
花源不著通溪水,那虑渔郎忽问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桃花寺行宫即目》是清朝皇帝乾隆的作品,展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深刻感悟和艺术表达。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诗词原文
    清乾隆地近青莲迥绝尘,朅来兴会又从新。
    窗含远景正无尽,笔点诸峰自有神。
    绿野润沾三月雨,绣岩芳斗一天春。
    花源不著通溪水,那虑渔郎忽问津。

  2. 诗词赏析

  • 《桃花寺行宫即目》是一首七言律诗,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诗中通过描绘桃花寺及其周边的自然美景,传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 诗中的“地近青莲迥绝尘”一句,描绘了桃花寺地理位置的独特性和远离尘嚣的宁静氛围。这里的“青莲”可能指的是寺庙周围的自然环境,如莲花池等。而“迥绝尘”则表达了桃花寺与世隔绝,仿佛人间仙境般的意境。
  • “朅来兴会又从新”一句,表现了诗人在重新游览桃花寺时的心情变化。这里的“朅来”意味着再次来临,而“兴会”则指兴致、兴趣。诗人在重新游览的过程中,心境似乎也随之变化,重新激发了对美的追求和欣赏。
  • 诗的后两句“窗含远景正无尽,笔点诸峰自有神”,进一步描绘了桃花寺周围的风景。这里的“远景”可能是指远处的山脉或其他自然景观,而“笔点诸峰”则形容诗人用笔勾勒出的山峰,富有画面感和立体感。
  • 最后两句“绿野润沾三月雨,绣岩芳斗一天春”,则转向了桃花寺本身。这里的“绿野”指的是寺庙周围广阔的绿色草地,而“绣岩”则形容岩石的美丽如同绣品一般。这两句描绘了桃花寺春季的美景,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 “花源不著通溪水”,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对桃花源般美好景致的向往。这里的“花源”可能是指桃花寺附近的一处美丽之处,而“不着通溪水”则形容这个地方远离喧嚣,保持着一种原始和宁静的状态。
  • 结尾的两句“那虑渔郎忽问津”,则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的心态。这里的“渔郎”可能是指过往的行者或游客,而“忽问津”则暗示了桃花寺作为一处隐秘之地,并不为外界所熟知。
  1. 背景知识
  • 桃花寺位于蓟县渔阳镇桃花山,始建于唐,明万历十五年重修,清乾隆八年奉敕重修,并在寺旁建成桃花寺行宫。清乾隆八年(1743年),桃花寺奉敕重修。
  • 《桃花寺行宫即目》的创作时期是清朝乾隆年间,当时中国正处于康乾盛世的高峰时期。这一时期,国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桃花寺行宫即目》不仅是一首诗歌作品,更反映了作者对自然美的深切感受和对生活哲理的思考。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鉴赏,读者不仅能够感受到诗人的艺术魅力,还能从中领悟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

相关推荐